风雨沧桑海源阁 说起《老残游记》,大家知道是晚清作家刘鹗创作的一部小说,它写了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小说中写到老残自菏泽抵达东昌,意欲求观杨氏“海源阁”私家藏书一饱眼福,然而未能如愿,只得怅然离去。这座令老残怅然的、被誉为中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就在古城的西南角。 197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将一本名为《楚辞集注》的古书影印本作为国礼送给了田中。这本《楚辞集注》属中国古书中的极品,原本古籍《楚辞集注》就出自海源阁。 海源阁主人杨以增是清道光年间的朝官,为官期间广交文友,收藏了许多珍本秘籍,至清咸丰年间,海源阁的藏书总量已达23万多卷,与江苏常熟的“铁琴铜剑楼”、吴兴的“弼宋楼”、浙江杭州的“八千卷楼”齐名,成为清代著名的四大藏书楼之一。 史料记载,海源阁到了杨绍和之后,除杨氏家人,外人就不得涉足了,以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顶风冒雪来到东昌府,想一饱眼福也被不留情面地拒之门外。盛怒之下的刘鹗临行前在旅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苍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琅环饱蠢鱼”的绝句后拂袖而去。 海源阁的命运到了杨以增的第三代杨保彝那一辈,的确是功能尽失。之后,就更是险象环生了。因杨保彝无后,故过继一子取名杨承训,字镜夫。正是这个杨镜夫,让海源阁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杨镜夫生活在一个政局动荡、兵祸四起的年代,为避战乱他长期居住天津。因经济拮据,1927年杨镜夫开出一个书单,从海源阁拿走26种珍贵藏书,在天津藏书家手中传阅、开价出售。 1928年杨镜夫为生意筹措巨款,又用马车从海源阁装走十多箱珍贵版本的藏书运往北京,将书抵押于盐业银行换取现金。由于杨镜夫不善经营,生意很快破产,盐业银行要将这批书卖给日本人。当时许多知情的中国学者顿时急红了眼,他们四处奔走呼吁,极力阻止海源阁的藏书流往国外,最后惊动了时任国民党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他出面干预,并由政府拨款将这些书买下后运至北京图书馆。 这应当是海源阁遭受的第一大劫,第二劫是在1929年至1930年。其间,几次攻占东昌府的土匪均居住在海源阁。海源阁的藏书成了土匪点火做饭的燃料、睡觉的枕头。当时的报纸称:“杨宅已不见一人,院内室外,书籍满地,尽为大雨淋烂。”之后军阀马鸿逵进驻东昌府,也同样驻军海源阁,那段时间的海源阁可谓祸不单行。 此时的杨镜夫倒是精明了许多,他深感藏书继续留在海源阁风险太大,当即将剩余的藏书运往了济南,保住了海源阁三分之二的藏书,为中国历史文化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这些珍贵藏书今天分别收藏于北京图书馆和山东图书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