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巷,这里是郑州年代最久远的胡同之一 编者按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代表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建筑,会因风雨和岁月的侵蚀,而烟消云散,但附着于这些建筑和地域上的文化,则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延续至今。 地名就是其中一种。 在郑州,这样的地名很多,这些地名背后,都会有一些故事,随着城市的扩张及城中村的改造,很多充满历史文化的路名消失了。 地名代表了地方文化,是当地居民的乡愁,家园已变了模样,如果连地名都不保留,若干年后还会有谁记得自己的故乡,乡愁将何处安放?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是“八大古都”郑州的文化之一,如果抛开这些,郑州离古都岂不是越来越远? 即日起,《河南商报》持续推出郑州老地名系列报道,我们一起来回味这些地名的故事。 河南商报记者 王春胜/摄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肖肖 记者 丁亚菲 王瑞明,郑州市老街道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用脚丈量过郑州的街道”。 在他看来,郑州这些积淀了成百上千年留下来的老地名和路名,每一个背后都有鲜活的历史和故事。而正是这些名字,组成了活生生的郑州3000多年历史。“这都是我们的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西周 管城、圃田 郑州老地名沿袭数千年 在研究郑州地名三十余年的王瑞明看来,郑州虽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沿袭下来的历史悠久的地名并不多。祭城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郑州现存最古老的地名,当属管城和圃田了。 管城 曾参与编写过郑州多处地方志的郭增磊说,西周初年,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封他的弟弟管叔鲜于管(今郑州市管城区),建立了管国。周公摄政后,管叔鲜因叛乱被杀,管国被废除沦为管地。东周时期,管地先后属于郑国、韩国等诸侯国管辖。到了秦代,在管地设置了管县。 在郭增磊看来,如果一定要选一个地名来代表郑州历史的话,“管城”可称得上是典型。如今,管城区内还有一条承载着这么多年历史的老街道,“管城街”。 圃田 圃田也是一个沿袭了数千年的老地名。据文献记载,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由于中牟和郑州之间地势低洼,久而久之,便蓄积成一个很大的湖泊。大禹治水在勘察这一带地形时,将这片水域命名为“圃田泽”。西周时期,周天子常去水草丰盛的圃田泽狩猎,还曾在那儿遇到过老虎。明清时期,尚有水泊存在,荻苇繁茂,绿草如茵,生态环境良好,因此将“圃田春草”列为“郑州八景”之一。 据志书记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列子就出生在“圃田泽”,也就是现在的郑州圃田镇。 明清 郑州是个移民城市,从明代就开始了 和郑州的历史“断代”类似,郑州的地名中间也有很长时间的“断代”。自西周至唐,罕有地方志记载郑州的路名状况,宋代至明清,才有了零星记载。 众所周知,郑州是个移民城市。除了近代的三次大移民(铁路修成后、建设郑州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最早的移民始于明代,从山西洪洞县而来。他们在这里扎根,并形成了大量村落。 “这些移民村落,占到了郑州村落的60%以上。”曾参与编写过郑州多处地方志的郭增磊说。 郑州在之前范围非常小,直到清代乾隆年间,还只有29条街道。自铁路开通以后,一跃而成为商埠重镇。 其中最早的商业街,便是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管城街。 故事 “西大街商铺林立,在这里做生意的富人,都住在南大街,所以南大街深宅大院多。”王瑞明说。 东大街虽然住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但是东大街地处交通要道,东可至当时的省会开封,西可通荥阳、洛阳,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1902年,慈禧太后避乱“回銮”,从西安到开封,走的就是东大街。 近现代 郑州街道文化底蕴深厚 在王瑞明看来,郑州市的街道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颇具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王瑞明说,自从1906年陇海铁路郑州段修建完成与京汉铁路形成十字交会后,郑州就成为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铁路一度成为郑州政治经济的命脉。郑州市在一个时期内,直接以铁路命名的路名有很多,比如陇海路、京广路、西站路、货站街等。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河南的省会迁到郑州后,王瑞明说,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以及省直机关所在的行政区,则喜欢以“经、纬、政”为字头命名,而同一时期的郑州西区,作为郑州市直机关单位的所在地,道路命名则多以秀美山河为主。 也是在这一时期,郑州市还出现了一些以行业特色命名的道路,比如农业路、文化路、棉纺路等。如今,郑州各行政区的道路命名大体都有了自己的特色。 新区 王瑞明说,像高新区,就采用路旁种植的植物、花卉名字做路名,并且把南北方向的街道统一叫“某某路”,东西方向的统一叫“某某街”。比如梧桐街、冬青街、玉兰街等。经开区的道路名称,则以区域和数字组合的方式来命名,南北方向的依次叫经开第一大街、经开第二大街……“相比之下,郑东新区的道路命名相对没有形成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