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清代广州十八城门唯留一遗址 反映城市格局变迁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广州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历史上的广州曾是“州城三重”。1918年10月刚刚成立的市政公所发出第一号布告,宣布开拆广州城墙,辟为马路。在伴随革命大潮而来的拆城大潮中,城墙和城门一道消失了。 
    翻阅清代广州的地图可以发现,在拆城之前,广州三城一共有18个城门,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文:卜松竹
    以清代《广州城坊图》为例。18座城门由东至西,由南至北分别是: 
    南城:小东门、永兴门、永清门、五仙门、靖海门、油栏门、竹栏门、太平门;
    内城:东门、小南门、文明门、正南门、归德门、西门、大北门、小北门;
    鸡翼城:东便门、西便门。
    西门口瓮城、广博“归德”碑为仅存可见遗迹
    广州城门在今天的城市中留下的最著名的痕迹,是位于西门口,中山路和人民中路交界十字西南角上的瓮城遗址。这是迄今发现广州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唯一城楼基址,为原内城正西门楼址。瓮城平面原呈“H”形,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18米。1996年及1998年,文物部门先后两次对瓮城遗址南段进行发掘,清理出残存的“L”形基址。2010年3月,荔湾区借迎亚运的契机,斥资390多万元对瓮城南段进行整饰,改造成人文绿化景点。现在这里架起了步道,修筑了小亭,残垣断壁之间的空地上,点缀着各种绿植。
    另外一处城门遗迹知道的人要少些。在广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鸿钧的指引下,记者在博物馆的碑廊中找到了一块“归德”碑。这是广州目前所见唯一一块明代的城门石额,刻于洪武七年(1374)当年就嵌在归德门上,刻字为方正的篆书。根据石额旁边的说明文字可以得知,归德门“位于今解放南路与大德路交界处”。有研究者指出,在18个城门中,归德门的地位尤为特殊。当时广州城分属南海县、番禺县管治,归德门正好就是内城两县的分界。归德门外建有归德桥,南北向跨于玉带濠上,门内有归德直街,街的东面是番禺县属地,西面是南海县属地。因此老广州人以“归德”借代“门”,比如把门关上,就说“闩埋度归德”。
    南城八门
    按照著名学者陈代光先生在《广州城市发展史》中的考证,记者绕着原广州城南城走了半圈,定位了五座城门的位置:南城八门:
    小东门(因为有永安桥跨东濠涌而过,又名永安门):在今越秀南与丽水坊、清水濠交界处;
    永清门(为入城大道,明代称南门):在今天北京路和泰康路、万福路交界处;
    靖海门:在今天靖海路的北端;
    油栏门(又名牛栏门):在今海珠南路和一德路交汇处;
    竹栏门:在今天天成路南口,门外为安澜街。
    但在寻找五仙门(明代称五羊门)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好在近年陆续还有热心人找寻广州18座城门的具体位置,中山大学2012年毕业的旅游学院学生邹恩栋就是其中一位。根据他的查访,“五仙门位于五仙门发电厂后面、海珠广场西侧的一德路上”。
    此外,邹恩栋认为,“今状元坊、人民南路、太平桥交界处。从状元坊出太平门经过横跨西濠涌的太平桥,便是西关第十五甫即现在的光复南路。1918年拆城墙后,自西濠口至旧城城墙(大德路口)的一段马路以此命名为太平路。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为人民南路沿用至今。”而“永兴门是位于现在万福路与德政南路交界处的一座城门,本为便门,可抵东堤”。
    内城八门
    按照邹恩栋的考证,八门分别在:
    正东门:即俗称的大东门,位于现在中山路与越秀路交界处。越秀北、越秀中路即为明初修建的旧城墙所在。紧贴越秀路的东濠涌,过去是护城河。
    小北门:位于现在小北路、越秀北路、镇海路交界处。小北门内即小北直街,辟马路后改为小北路。过去人们登白云山,必从小北门出,于是小北门外一段马路为登峰路。
    大北门:位于现在解放北路、盘福路、镇海路交界处。镇海路沿小北门和大北门之间的城墙而建,现有广州仅存的一段明城墙。
    正西门:即西门口,位于现在中山路、人民路交界处。1918年拆除西门口后辟马路,以北为长庚路、以南为丰宁路(“文革”时改为人民北、中路),以东为惠爱西路(1948年改为中山六路)。现存瓮城遗址。
    正南门:即大南门,位于现北京路、大南路、文明路交界处。大南路、文明路即旧城墙。
    归德门:位于现解放路与大德路交界处。归德门内的直街便是四牌楼,即现在的解放中路。
    文明门:位于现文明路市工人文化宫对开位置。
    小南门(又称定海门):现德政路与文明路交界处。从前小南门往北可通向番禺学宫(今农讲所),小南门东门处便是广东贡院。
    在邹恩栋和知名网友古粤秀色的城门寻访文章中,都将南城的东、西两座水关列入,加上上述16个城门,凑齐“18”之数。但记者请教陈鸿钧时,他却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水关是水关,城门是城门,不应该混为一谈。陈鸿钧认为另外两座城门应该是东西鸡翼城的两座城门,即东便门、西便门。
    城门数目的增减
    反映城市格局变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冯江在《广州变形记:从晚清省城到民国第一座现代城市》中指出:广州建城史上“对清末的广州城形态影响较大的,是明初和清初的两次变化。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以旧城低隘,将宋元时期的子城、东城、西城合为一城,拆除了成东西向排布的座独立城池之间的城墙和城门,城的范围扩大,‘内城周二十一里三十二步’,设城门七座(北面有大北门、小北门,东面有正东门,南面有定海门、大南门、归德门,西面有正西门),城内多有改造,疏浚旧濠,并于粤秀山左建镇海楼,既是城墙的最北端,也是城内地形的制高点,登楼可一览全城。由此奠定了广州城‘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基本格局。成化二年(1466),两广总督韩雍筑正南、归德二门月城,嘉靖十三年(1534年)增筑定海月门,四十三年(1564)加筑南城为外城,东面设小东门,西面开太平门,东西各设水门一处”。他特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朝南开六座城门,分别是永兴门、小南门、五羊门、靖海门、油栏门、竹栏门,可见南城商业兴盛,与江岸码头间交通频繁。”
    广州南城诸城门所在的位置,现在仍是广州的商业旺地。比如竹栏门,旧时为竹制品集散地,现在的天成路一带则以纸品、包装用品和印刷用品的批发生意为主;油栏门旧址周边的海珠南路一带为海味干货的批发市场;五仙门是当年芳村一带花农清晨载鲜花入城出售的出入之所,后在民国期间兴建了重要的五仙门发电厂。鸡翼城的兴建也与商贸的发展分不开。对于商业的重视,在城区的规划布局中可以得到清晰的反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