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白塔寺周边胡同的前朝旧迹(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北京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从阜成门内大街上看白塔寺,寺院比街面低数尺
    朝天宫已成为过去,但是朝天宫东侧,紧邻朝天宫的白塔,历史却对它多了一分眷顾。七百年前,一位尼泊尔的工匠,把这建筑风格浑然不同于中国的白塔,根植在这里时,大都城的百姓,面对着这庞然大物,还瞪着一双双惊诧的目光,但是白塔在中国的寺院里扎了根,变得那么随和,那么耐看,那么温柔。
    不一而足,清代的皇上还要仿照它的样式,在西苑的琼华岛上再建一座白塔,现在这座白塔深深地融入北京人的心中,也成了北京的象征。
    从阜成门内大街上看白塔寺,寺院比街面低数尺,仿佛寺院是被巨大的白塔,几百年压得沉陷于地下,其实不然,城市的路面在逐年升高,那是几百年沙尘暴带来的尘土。那是每一次皇帝出行垫道的黄土;那是经年累月维修路面加固的基石。白塔寺是阜成门内尚存的最古老的寺庙,“沉陷”是岁月在寺前留下的坐标。
    真正看懂白塔你要走到它的跟前。我一直喜欢从白塔和古老的中药店中间的那条名曰“白塔寺东夹道”的小巷穿行而过,过去还常常带上年幼的女儿,带上她,就是也想让她被历史熏陶一下,被古老感动一下。小巷的西侧是矮矮的红墙,东侧是低低的灰房,红墙里面巨大的白塔俯视着你,压将过来,周围的一切变得渺小。微风吹来,浸入鼻腔的是浓郁的中药芬芳,漫入耳骨的是曼妙的铃声,不身临其境,你怎么也不会想象,那巨大的白塔发出的声音竟是这般轻柔。听过这声音的北京人,我敢说,只一次便不会再忘,那是从远古传来的让你感动的铃声。白塔感动过多少人?
    元人重佛,辽代,这里就有寺,有塔,元世祖忽必烈,在寺中发现石匣﹑铜瓶,铜瓶内香水盈,满,色如玉浆,舍利坚圆,灿若金粟。世祖和皇后深受感动,下令重建白塔和寺院,于是,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大显身手,不但把异国的审美情趣传递给了北京人,还在白塔寺留下了一段中尼友谊的佳话。寺建好后,元代的不少皇帝临幸过这里,死后影像还要供奉在寺中。元代的寺院远比现在宏大,遗憾的是,到了元末,至正二十八年,不足一百年,寺庙同样毁于一场大火,元顺帝闻讯,潸然泪下。
    白塔寺紧挨着朝天宫,最大的巧合是,元代的白塔寺另一项功能竟然也是百官习仪的地方,所以元代的寺庙建筑“其殿阶栏楯,一如內廷之制。”明天顺二年,寺院重修,规格沿袭至今。
    白塔寺东夹道,行人冷落,车马稀。是都市里难得的一块闹中取静的地方,紧邻闹市,却没有尘世的喧嚣。几年不曾路过这里了,再次踯躅在巷中似乎是想寻找点什么,可自己也说不清我要找什么。好象我在体验着一种气息;好象我在寻觅着古老。白塔是古老的,古老像是陈年的茅台酒需要细细去品;古老像是“二泉映月”的旋律,带着丝丝的凄凉。
    白塔寺东夹道枝蔓出几条死巷,因为是不通行的,所以绝少有过路的行人,我以前也不曾进去过。有什么看头么?犹豫中刚刚转身,便身不由己地走了进去。一座座“深陷”于地表一米多深的跳井似的小院,古老的韵味十足。也许,有白塔就有这些院子了,白塔被不断地粉饰着,加固着,小院却被忽视着,冷落着。院子快被埋没,说明它的基石仍是古老的。仿佛每个院子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神秘,喜﹑怒﹑忧﹑思﹑悲﹑恐﹑惊,小小的院子什么事清没发生过?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北京城最普通的老百姓,一生一世演绎着前人没有做完的梦,你去想吧,时间有多久,小小的院子故事就有多长。
    这一家小院,残破的门楼被几支爬山虎随意爬在上面,浓浓的绿意遮挡了几百年的荒芜;那一家小院,一棵硕大的枣树,浓荫洒满庭院,累累的果实挂在枝头,给古老带来无限的生机。我不由得想到秋风乍起时,“劈啪”的枣子落地的声音,那意境,没在四合院里生活过的人难以体会得到。我真希望北京城的拆迁不要惊动了这些小院,让专案对它做个论证,然后稍加整修,在墙体里镶嵌上说明牌“这是十七世纪以前的小院”。像伦敦的老街一样,楼房的墙上钉着一块“18××年”的铜牌,除此之外不做任何说明,那里没住过名人,平民也是历史的组成部分。白塔从来不是孤立的,北京的历史也从来不是孤立的,小院伴随着白塔走过了几个世纪,它是白塔的生态圈。
    出了死巷,顺着夹道前行,夹道的北头曲折、蜿蜒,古老是随处可见的。一个大杂院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街门为什么这么矮?噢,原来也是“沉陷”的原因,再仔细辨认,门框上竟然有块石门额,上面刻着,“白塔寺藏经院”无疑,这院子曾经是庙产,不知何年从寺院分离,沦落为民居。千年的经卷还在么?我悄悄地走了进去,杂乱、破败和拥挤得让我吃惊,院里住的大多是外来人口,城市人口的变迁,让口口相传的历史失去了传播的载体,没有人能给我讲述院子的过去了,我沉默地退了出来。
    夹道的东头向北拐的地方,我又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一处颇有气势的老房,说它是老房,是因为从外面看,留在胡同里的山墙已是土埋半截。说它有气势,是因为房屋的举架宽敞,挑檐石巨大,屋面铺的是筒瓦。这表明房屋最初的主人身份不低,是什么公,还是什么伯?房屋所在院落的大门开在东面的抄手胡同,我翻了翻“京师坊巷志稿”没有发现这条胡同过去有名人居住的记载。但这里紧临着阜内大街,在阜成门大街条目下记载着:礼多罗贝勒府在阜成门大街北,二等宣义伯第在阜成门大街,刘文定纶赐第阜成门大街。
    岁月悠悠,很多宅门已无法说清过去的主人;沧海桑田,众多胡同只留下无尽的回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