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长春木板围出老城墙 为对抗"马傻子"农民起义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长春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老长春西门。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贤达
    近日,记者的一位好友为老长春迷们申请了一个QQ群,号码为“179327222”,名字叫“老长春”。该群刚一开通,就有数位网友加入。大家在群里聊得热火朝天,对长春历史以及由历史衍生来的话题、建筑和人物进行交流、探讨。作为群主,记者欢迎喜欢长春历史的各位读者加入该群,共同探讨长春历史。近日,大家在群内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长春老城何时有城墙的。
    修城墙对抗农民起义
    网友“悠仁亲王”说:“长春最初是没有城墙的,修城墙是为了抵御一个绰号叫‘马傻子’的人领导的农民起义。”
    网友“哈达山”说:“在长春的历史上,‘马傻子’是无法绕过去的人物。正是由于他的出现,加速了长春城市化的进程。”
    网友“老长春”介绍,1863年,在梨树县城东南15公里的团山子爆发了“马傻子农民起义”,领导人马振龙原名马国良,绰号“马傻子”。这支队伍是这一时期声势较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马振龙从小给地主家干活,受尽了官府、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迫不得已起来造反。最初,他联合本屯附近的一些青壮年农民树起了大旗,在梨树举行起义,由几十人发展到500多人,渐渐名声大振。起义军冲锋陷阵,劫富济贫,势不可挡。梨树、昌图一带农民都称马振龙为“马大人”。1865年,起义军攻克昌图、法库后北上,攻长春,克农安,入夫余,直逼双城堡。所到之处,商民欢天喜地,将“马大人”迎入城中。1866年,起义军进入吉林境内,长驱南下。3月下旬在朝阳坡与清军发生了一场大战,消灭了很多清军,起义军也受到很大损失。4月经开原、铁岭,又来到清河门一带奋战。后因起义军纲领不明、战略不佳,战斗失利后军心涣散,个别首领叛变,加之与敌军兵力相差悬殊,最终寡不敌众,起义失败,马振龙也牺牲了。
    当1865年马振龙的起义军逼近长春时,为防止起义军攻城,长春厅衙署组织商民捐款修筑城池。当时的宽城子虽然已是一个大集镇,“呈半城半乡之势”,但经济并不富裕,又因仓促决定,时间紧迫,便凑了些钱匆匆建起木板城墙。
    木板城墙圈起长春老城
    网友“捺横捺撇横竖折横横撇折撇”对这段历史也有所了解,他说:“木板城墙为不规则的多边形,周长约10公里,高3米左右,用木板中间夹泥垒起。还有少部分是用土垒起的,有些地方索性把商铺、农家的院墙连起来。城内面积大约7平方公里。”
    随后,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当时城区位于今长春大街以南,城墙大致走向为:南起今大马路南端,向西经解放大路至民康路,然后向西北,沿民康路南侧至西三道街,再折向北,穿过四道街、平治街,经原长春市第七中学东侧折向东北,至大经路与长春大街交会处,再沿长春大街南侧向东,穿过大马路、亚泰大街至东门里路折向南,顺东门里路东侧沿伊通河西岸台地向西南至大马路南端。
    初建城墙时,筑城门6座,以后又增加4个便门、两个内门。各城门楼最初为板筑结构,后改为砖木结构。南有全安门,俗称南门、南关。1896年重修,高8.25米,宽6.6米,门两侧有砖墙66米,门上有望楼,檐下前额题有“众山远照”四个字,楼前及两侧有雉堞31堵,每堵砌有炮眼。1930年,重修大马路时全安门被拆除。西南有永安门,位于全安街与大经路交会处,与永安桥相对,高6.6米,宽3.3米,城门上方刻有“永安门”字样。1926年被拆除。西为聚宝门,亦称西门,为砖木结构,城门上有雉堞19堵,高8.25米,宽6.6米。西北有乾佑门,砖木结构,高8.25米,宽6.6米,上有望楼雉堞。北有永兴门,俗称北门,位于大马路与长春大街交会处。1896年重修,形式与南门相同,砖木结构,门上有望楼,望楼悬额题有“关左通衢”四个大字。1912年,因妨碍修路被拆除。东有崇德门,又称东门,位于东门里路与东门路交会处,砖木结构,高8.25米,宽6.6米,门两侧有砖墙,上有望楼雉堞,门楼与南门略同,筑有炮眼,城墙根有排水洞。1923年,补修为砖瓦结构。1952年被拆除。另外,还有6个小门,即马号门、小东门、小西门、东北门、东双门、西双门。
    最后一座城门1952年拆除
    城外有天然河流和人工水壕围绕,城东是伊通河。西、南有天然形成的西河沟(黄瓜沟、兴隆沟),西起今儿童公园西南,流经今平阳街,再经永安桥汇入伊通河。西河沟在解放前大部分为明河,1952年修成暗渠。城北建有人工壕,西起乾佑门,经今平治街、长春大街至亚泰大街,壕宽3米左右,深3米左右,长2公里,为护城河。
    长春这个木板城墙防御工程,1865年9月3日和1866年2月13日,在两次防御马振龙起义军攻城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木板城墙经历风雨侵蚀,逐渐坍塌、消失。各城门自1912年起逐个拆除,1952年修建东门路时拆除了最后一座城门——东门(崇德门)。现在,当年的城墙和城门已没有任何遗迹可辨。木板城墙虽然简易、粗糙、不规则,但它是吉林将军辖区内,继吉林之后修建的第二座木板城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