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风格 青州地域文化深受佛教文化的浸润。据府志记载:早在西晋太安元年(302年),青州就在城东南郑母店建立了第一个寺院——宁福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南燕国慕容德在此称帝并定都广固城,资助高僧郎公在国内大兴佛事。东晋义熙八年(412年),高僧法显从印度归来,从青州长广郡牢山登陆,在此译经讲学,居停一年之久,为青州地区带来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给养。从北魏中期开始,青州地区便利用当地盛产的石灰石雕凿佛像,这一时期的造像风格深受中原影响,秀骨清像的形象,褒衣博带的服饰,成为当地佛教造像的主流。其衣饰厚重,体态偏向修长,面瘦肩削,形象清俊儒雅。东魏时期,造像受到南梁张僧繇所创骨气奇伟、面额丰颐的画风影响,由清瘦逐渐转向丰腴。到北齐时期,青州地区的造像呈现出崭新的风貌,一种有别于北魏孝文帝以来“褒衣博带”式的新式造像兴起,被学术界称为“青州风格”。其特征为:造像面相圆润,长眉杏目,嘴角含笑,衣衫薄衣贴体,衣纹简化,有的甚至周身不雕刻衣纹,以展露身体曲线的优美与起伏。北齐时期是“青州风格”佛教造像的成熟期,其显著特征是背屏式造像构图的程式化和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的大量出现。这时,青州已成为中国东部的佛教艺术中心和造像中心。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为历次佛教考古中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次。其造型多样化,题材内容丰富。根据造型和雕刻技法可分为造像碑、背屏式造像、单体圆雕造像、浮雕、线刻等。表现的题材内容有佛、菩萨、弟子、飞天、佛塔、护法龙等。 佛教造像窖藏之谜 然而,关于龙兴寺窖藏佛像被毁的时间和原因却一直是未解之谜。 青州博物馆研究员孙新生认为是宋徽宗尊崇道教,强制佛教改号所造成的。宋徽宗赵佶登基后,无子的他面临皇位继承的难题。这时,道士刘混康建议,要使宫中有多男之祥必须把京城西北的地势加高。宋徽宗言听计从,下令在京城西北修建冈阜。此后,后宫果然生子渐多,宋徽宗从此笃信道教,并对佛教实施打击,士庶拜僧者,以“大不恭”论罪,并下令禁止出家为僧。宋宣和元年(1119年)春,在道士林灵素的挑唆下,徽宗下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佛教自历史上的“三武灭佛”之后,又一次遭到劫难。 对此,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苏晋仁认为,宋徽宗崇道抑佛,只是改佛教为道教,易僧人为德士,寺院为宫观,未见有对佛寺造像大规模破坏的记载,并且时间极短,到了第二年,宋徽宗复“罢道学”,恢复了寺院和僧人的名称。因此,此政治事件不足以对龙兴寺佛像造成如此惨烈的打击。他认为佛像被毁的原因是金兵入侵青州造成的,时间可确定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左右。 金灭北宋,宋康王赵构继位于南京应天府,是为南宋之始。从此,金又开始进攻南宋的战争。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青州作为当时的军事重镇,自然不能幸免。建炎元年(1127年)至三年(1129年),宋金在青州展开了拉锯战,金人几次攻陷青州南阳城,南阳城遭毁灭性的破坏,金人索取货币,掳掠人民,当地大户更是不可避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及其丈夫赵明诚存放在青州10余间屋子的书籍古物化为灰烬。由于宋军有杂居寺观的习惯,坐落于南阳城北门内的龙兴寺自然不可幸免。战火所及,焚掠殆尽,佛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金人去后,社会稍安,龙兴寺的僧众考虑时局,展望未来。为避免佛像再次受到破坏,于是将残碎的佛像集中起来,在做过法事之后,埋入窖穴。 以上两种说法只是学者们的大胆推理和猜测,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谜团的彻底揭开还有待于更直接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来考证。 (刘华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