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元宵节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在元宵夜,人们赏灯笼、猜灯谜、放烟火,还举行舞龙狮、踩高跷、跑旱船等民俗活动。南宋文学家辛弃疾曾描摹了800多年前的元宵节庆活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美国学者伯高•帕特里奇的《狂欢史》中追述古希腊集体狂欢的情景:所谓的庆典,一般也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宴会,巨额耗资由国家负担,人们身着华丽的服装,装扮成各种神女和追随酒神的狂女、精灵等,在全城各处欢歌起舞,互相嬉闹,开着色情性玩笑。三四月份要举行月神节和城市狄俄尼索斯的庆典。合唱队为纪念狄俄尼索斯唱起赞美歌,漂亮的男孩们舞之蹈之。夜晚,人们喝得烂醉如泥,然后露宿街头。 在台州的元宵节亦是如此,即使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性质是类似的。巴赫金将民间诙谐文化多种多样的表现,按其性质分为三种基本形式:(1)各种仪式——演出形式(各种狂欢节类型的节庆活动,各类诙谐的广场表演等等);(2)各种诙谐的语言作品(包括戏仿体作品):口头作品和书面作品,拉丁语作品和各民族语言作品;(3)各种形式和体裁的不拘形迹的广场言语(骂人话、指天赌咒、发誓、民间的褒贬诗等等)。 元宵节当夜,其另一大主角便是各式各样的花灯。在三门地区,每逢正月十四,大街小巷,各主题广场,无不载歌载舞、欢声雷动、灯火辉煌。每年亭旁杨家村的板龙更是不可缺少的。杨家板龙已有400余岁,2004年曾以414米的长度,刷新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而被誉为“天下第一龙”。板龙的制作一直是一道很繁琐的程序,一直是口授心传,除了龙头龙尾要集体制作外,龙身是由村里的几家几户凑在一起制作而成的。道路两旁的人们一起张望着,等待着这条“巨龙”“飞过”。 此外,当晚最大的主角便是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了。广场上的年轻男女一起欢呼着、跳跃着。元宵节的晚上,是年轻男女浪漫的情人节。他们是自由的,可以与自己心仪的异性朋友一起游玩赏灯。当然,在现在的社会已不存在如此封闭的思想,现在我们可以接受年轻男女的自由恋爱。但在以前,女孩们只有在元宵节那晚,才能被允许走出深宅大院,穿上亮丽的衣服,化上自己最为满意的彩妆,走出闺阁,加入元宵狂欢之中。人性正常的欲望被完全释放。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古时元宵节青年男女约会最真实、贴切的写照了。 中国的元宵节是喜庆的、亢奋的,是中国汉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如今,有太多地区(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把这些节日变得“一文不值”,整个城市的发展只剩下GDP。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再有附加其上的审美情感、趣味,它的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来包装着我们,如果我们的眼中只剩下那可怜的数字,那我们也就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中国人。且最悲哀的是,现在有太多的年轻人“崇洋媚外”,哈韩哈日,对于西方的节日更是热情推崇。引用季老的一句话:“在旧中国,‘华人和狗,不许入内’,立这样的牌子的是外国侵略者。今天,在思想上,在行动上,树立这样牌子的却是某一些中国人自己”。 所以我们不能轻视节日文化的内涵,不应该漠视节日文化的衰落,应该很好地保护它。传统和现代并不是矛盾的,如果我们的社会让人觉得是高度现代化的,同时也是很传统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生活,你会觉得很舒服,要现代的有现代的,要传统的有传统的,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得以保持。 (作者:叶晓华)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奇.狂欢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弗朗索瓦.拉伯雷研究[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8 [3]政协三门县委员会文史组.三门文史资料(第二辑).政协三门县委员会,1986.10 [4]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金枝(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1 [5]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四册[M].北京:中华出版社,1959 [6]季羡林.季羡林文化沉思录[M].北京:工人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