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冈老民俗 演绎幸福年 高岗“豆腐节”,一掷飞如雪。 元宵到,抢花炮。 舞鲤鱼灯,意寓“年年有余”。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佳节,在新春佳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形式不同的庆祝活动,佛冈县也不例外。在这里,流传了几百年的高岗豆腐节、汤塘舞被狮(本栏目已刊登过)被列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鲤鱼灯、抢花炮等祈求兴旺发达、吉祥如意的民间艺术活动至今仍广受推崇。 今天,民俗活动已从原来的祭祀、禁忌等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逐渐转为娱乐体验型的节日活动,并逐渐变成一种时尚流行开来。更重要的是,“在亲身参与的民俗活动中,像个小孩般无拘无束,身心完全释放,快乐的心情、愉悦的心态”,将民俗活动融入幸福社会建设正在佛冈进行。 高岗“豆腐节” “豆腐砸开花,好运常伴家”,这句话用来形容高岗的豆腐节再恰当不过了。西方有狂欢节,西班牙有番茄节,傣族有泼水节,在佛冈有与其媲美的豆腐节。 传说掷豆腐能添丁 大约在1609年正月十三日,社岗下村林氏家族当年生下男丁的村民们到祖祠上灯食斋。一位村民切完豆腐后见手上沾有一些豆腐便想甩掉,无意中将手中的豆腐甩到身后另一位村民的衣服上,那人见新衣服被弄脏了,心有不甘,于是抓起身边的豆腐往甩手人身上扔去。甩手人不服气,本来是无意,却被人家误当成有意所为,于是他也随手抓起豆腐还击,你来我往,打起了豆腐仗。 到了第二年上灯时,添丁数量竟然比上年多出很多,大家都觉得奇怪,百思不得其解,追溯到上一年曾在祠堂食斋时掷过豆腐,于是普遍认为“掷豆腐”能带来兴旺,能够添丁,是好意头,从此,每年正月十三上灯掷豆腐成为社岗下村的一个习俗,一代传一代地传了下来。 掷豆腐祈丰收 关于高岗“豆腐节”的由来,当地还有另一个版本。 相传明清时期高岗镇常闹虫灾,弄得百姓颗粒无收。有一年虫害特别严重,观音娘娘派来燕神吃掉害虫,当年就为庄稼带来大丰收。 淳朴的村民认为是燕子给他们带来好收成,因此人们纷纷把豆腐掷到瓦檐上,让燕子啄食。后来,逐步演变成人们互相投掷豆腐,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壮力健,生活富足。 习俗 豆腐节是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林氏族人元宵上灯习俗中独具特色的一项民俗风情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由林氏村民生下男丁的家庭为代表组成新丁会,负责集资,并确定丁头(组织者)、头丁(最先出生的孩子)。集资后由长辈买灯(共四盏灯,其中三个祠堂各挂一盏,私香火挂一盏)。从集资当中抽一部分钱买豆腐(豆腐由本村的一户人家专做),若不够,再筹资。当然除了添丁的集资外,其他人也可以捐资。新丁会一般决定正月十二上午10时左右集中去祠堂打扫卫生,正月十二做豆腐,正月十三中午12时左右接灯。 接灯 农历正月十三日,中午11至12时,由添丁者所有人、锣鼓手等组成迎灯队伍,迎灯前先让客人们试吃豆腐,吃完豆腐后大伙一起敲锣打鼓去灯头(头丁的家长)家接灯,灯由灯头自己拿出来。 接灯后,灯走在最前面,锣鼓随后,最后有一个担箩筐的人,筐内放了些供品,如一大块猪肉和一只煮熟的鸡。 把灯接进祠堂后,把去年的灯放下,再用绳子把今年的灯拴好,把供品放在供桌上,点燃一盏油灯,并放些香在桌上。灯很华丽,一般写着恭喜发财、富贵双全、一帆风顺、寿比南山、丁财两旺、福如东海等祝福语。 上灯 下午2时左右开始运豆腐,运到各个指定的地点,为掷豆腐做好准备。同时全部添丁者集中在祖祠,一切就绪后开始上灯。此时,鸣放鞭炮,敲锣打鼓,灯头与全体添丁者齐齐拉紧吊挂灯笼的绳索,将灯笼升起挂在祠堂的顶樑上,这就是上灯。祠堂的灯挂上后,又去私香火上第二个灯。 随着上灯鞭炮声的响起,门外等待已久的男女老少开始分发豆腐,有用塑料袋装的,有将豆腐直接装在衣兜的。 当添丁队伍在锣鼓喧天的锣鼓队陪伴下从祠堂走出来时,一场激烈的“豆腐大战”即刻展开。群众一涌而上,几个人一齐围攻一个添丁的人,远掷近抹,把他抱住撩起衣服将大把大把冰凉的豆腐抹到他的身上,越玩越高兴。此时的嘻闹、欢笑声、锣鼓声、围观者的笑声等汇集在一起,参与、观看者一齐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掷豆腐时,可以掷向任何人。人们互相投掷豆腐,被掷中的人不但不会发怒,反而觉得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降临自身,同时也将豆腐掷向对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一些矛盾摩擦相互之间一边掷一边嘻闹,矛盾摩擦也就在欢笑声中化解了。 一阵“乱战”之后,添丁队转移到各私香火堂上灯,一路上,边掷豆腐边行走,直至将所有的豆腐掷完为止。添丁队完成到各私香火堂上灯后,已经是黄昏时候,仍回到祖祠一齐共进晚餐,正月十三第一天的上灯告一段落。 正月十四日,添丁队在锣鼓队的陪同下,抬着第三个灯,担着元宝、香、烛、鸡、猪肉等祭品,一路上放着鞭炮到第二个祠堂去上灯,无掷豆腐活动,十五日亦然。 饮灯酒 上灯结束后,举行会议和饮灯酒,会议内容之一是由本次上灯的灯头在会上公布本次上灯活动的收支情况,之二是邀请村长以及在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参加会议,将村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拿到会议上研究讨论解决办法。会议结束后,全体人员一起共进晚餐,饮酒,欢聚一堂,当年的豆腐节也告结束。 “豆腐节”现已成为佛冈的民俗文化品牌之一,于2007年列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的节日都能吸引不少旅客前来参与,并且有逐年壮大的趋势。 千人抢花炮 抢花炮是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特别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流行。我国已经将抢花炮作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之一,并被昵称为中国橄榄球。佛冈县虽不是少数民族地区,但也十分流行抢花炮,只是抢花炮的时间不像少数民族那样选择在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佛冈的抢花炮大多在元宵节的前后,可以当成是元宵节的一部分。 佛冈抢花炮分布较广,石角镇的凤星、凤围、附城、三八,龙山的上岳,以及水头镇的部分村都有抢花炮的习俗。而上岳村的抢花炮尤为隆重,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特征,村民对抢花炮有三种称呼:抢花炮、烧炮、踩花炮。 传说抢得花炮者得天神庇佑 上岳的花炮有四十个之多,分大炮和小炮,每一炮均代表一尊天神。四十花炮中有大炮四枚,分别是头炮、二炮、二十四炮和尾炮。头炮代表洪圣大王。所以每年的抢花炮活动均在洪圣古庙前的沙滩上举行。抢到此炮者,可得到洪圣大王的庇佑。相传洪圣大王是一个能使水不扬波而又能镇鬼驱邪的神,这对生活在北江和潖江流域的上岳村民来说是一尊极其重要的神仙,因此村民们在四十花炮供奉的四十位天神中将洪圣大王排在第一。第二炮代表的是墨水龙。抢到此炮者将受到八部天龙的庇护。 二十四炮代表寿星。原本此炮是一尊小炮,后来升格为大炮。二十四炮由小炮升为大炮还有一段民间典故。传说有一年上岳地区瘟疫流行,大部分村民都深受其害,而抢到此炮的却安然无恙。村民都相信就是这尊代表寿星的二十四炮驱百病、去邪恶,保佑了村民远离瘟疫。第二年他们就将供奉的寿星就留在自己的家里,另外做了一尊大炮送到洪圣庙前参加抢花炮。从此后二十四炮就由小炮升格为大炮。 尾炮象征的是紫微大帝。抢得此炮者将得到紫微大帝的保佑,能保佑风调雨顺。其它的小炮也都分别象征着一尊天神,主要有福、禄、寿、丁、才、贵、八仙等等,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没有人能说全四十花炮分别代表哪四十尊天神。 习俗正月十七抢花炮 上岳村的抢花炮由民间炮会组织和传承,炮会均由上一年各花炮得主组成。 正月十七这天清晨开始抢花炮,参与者与观赏者几千人早早聚集在这里,整个上岳热闹非凡。到了中午时分,方园几百亩的抢花炮场地更是人山人海。 敲锣打鼓、舞狮、燃放鞭炮,活动开始,村民的欢呼声不绝于耳。四十个“花炮”(俗称地墩)按编号放置在场地上,炮手点燃导火线,地墩发出“轰”的巨响,预先放在花炮里有花炮编号的铁圈冲上天空,抢花炮的人群向铁圈飞出的方向奔去,寻找和抢夺铁圈。从头炮起按顺序燃点,直到点燃所设定的花炮为止。由于抢的村民太多,有时为了分散村民也可以几个炮同时烧。每一次的抢花炮活动常常要持续到黄昏。 抢到头炮的为花炮得主。村民们认为抢到花炮会给村里带来吉祥兴旺,簇拥着花炮抬回村中供奉。来年按原花炮的规格送回抢花炮的地点,这叫以旧换新,年年照此轮换。 艺术特征 花炮。由民间艺人用竹篾扎在支架上,用五彩缤纷的纸张粘贴,大炮的高度为3米,底座长约1.5米,厚不足1米,高约2米,底座正中有个镜屏,镜中镶有神像,写上炮名。 地墩(又称炮墩)。地墩内放有火药,点燃火药后,火药将地墩上放置的铁环(铜环)推向空中。村民开始争抢铁环(铜环),抢到铁环(铜环)后就代表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那尊花炮。 镜屏。镜屏是用木或竹篾扎制,大的镜屏大约宽一点五米高约二米。屏正中雕有本炮所象征的天神像(有的天神像是画上去或贴上去的)。屏是用来请回家中供奉,乞盼天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田心舞鲤鱼灯 汤塘镇春节素有舞鲤鱼灯的习俗,以庆丰年,男女老少皆可参加。据传,鲤鱼灯习俗发源于该镇的田心村。田心村群山环抱,中间有一人盆地,当地群众称之为“九鲤落潭”,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荔枝、青梅。每年春节,当地村民舞鲤鱼灯以庆来年丰收,有“年年有余”之意味。 在田心村里可以看到,围屋墙上、门额上等壁画很多都是跟鲤鱼有关的,特别是田心村围屋前的那三口鱼塘,分别是鱼头、鱼身、鱼尾的形状,这些都是田心村一直以来流传的鱼文化的历史见证。 传说亚福与龙女生下鲤鱼化龙 相传田心村有一个青年名叫亚福,出身贫苦,靠打鱼卖鱼维持生活,更无成家之奢念。一天,亚福在河里打鱼,网到一条又大又靓的鲤鱼。亚福不愿把鱼卖掉,便将它放入水缸养起来,以后每次打鱼回来都喂之食料,天天看着它成长。 时间一长,亚福的善情之举感动了鲤鱼精,日久产生好感。有一天趁亚福出外打鱼时,鲤鱼精化身为美人,帮助亚福打扫房子做家务,煮好饭等亚福回来吃,亚福打鱼回来时发现家务有人做好了,连续几天都是如此,心生好奇,便决定偷看是谁帮做的。 一看发现是自己悉心照顾已久的鲤鱼化身为美人帮他做家务,亚福于是走近美人问明情由。美人说:“我原是海龙王之女,那天出海玩耍被你用网捕上来人间。”并万般称赞亚福是个勤劳善良的好心之人。于是他们结为夫妻,一年后生下一男孩,龙头鱼身人脚,人们就叫他鲤鱼化龙。 但是不久,海龙王知道女儿已在人间结婚,于是派兵将她抓回宫。亚福自己把儿子培养成人,据说孩子读书聪明、品性端良,日子逐渐好起来,丁财两旺。亚福为了纪念龙女,把村庄建成网形状,围边开成三口鱼塘。后来村民逐渐形成以鱼灯庆新春的习俗,祈祷兴旺发达、吉祥如意。 栏目题字:陈家记 合办单位:清远市委宣传部 专题策划:雷广财 梁有华 专题统筹:达海军 编辑统筹:蔡秀娟 专题文图:黄嘉锋 宋抗壹 朱志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