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北院门很多人家的门口有石鼓和石狮 北院门的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解放后。安靖龙清楚地记得当时北院门住户的生活情境:“我出生于1948年,还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北院门整条街上连自行车也没有几辆。那时候大家的生活都比较困难,我小时候流传着一个说法:‘斤斤面,担担炭’,就是说,那时候人们买面就是一斤一斤地买,够了这一顿,下一顿就不知道在哪儿了,买炭是一担一担地买,烧完这一天的炭,明天也许就没炭可烧了。” 安靖龙老人还记得,北院门的老住户居民,以前大部分都是靠做小生意为生。他告诉记者,北院门老安家从他爷爷辈开始,就是做麻花生意的,那时安家在北院门开了一家小店,专门炸麻花,所以附近的居民都称他们家为“麻花安家”。“在坊上,只要提到‘麻花安家’,大家都知道是我们家。”安靖龙说。 除了“麻花安家”,北院门还有许多住户经营其他小生意。安靖龙告诉记者:“那时候的小生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都难以理解了。比如,当时北院门专门卖羊杂碎的小商贩,每天用8毛钱买到一只羊所有的杂碎,卖一天如果能卖完,连本带利收回一块五角钱,也就是每天净挣七角钱,而这样的收入在当时就觉得生活有了保证,算是小康人家了。” 安靖龙还记得,他小的时候,北院门街道两边都是两层的铺板门面房,尽管当时的街道与现在的宽窄相差不多,不过那时北院门街道铺的是碎石子,只有鼓楼下的门洞路面铺着青石。安老人说:“我上学的时候,市政府门前还有两个巨大的石狮子,很威武,北院门很多人家的门口也有石鼓、石狮。别看今天北院门的人流量这么大,在开发以前,这里人很少,很清静。” “解放初期,街上还有一个小型的储蓄所,在现在回民中学的北面。”安靖龙说,“到了1956年公私合营的时候,许多老字号收归国有,还有一些就逐渐消失了。上世纪60年代初,北院门还通过公交车。”1966年,北院门曾改名为革命街,1972年恢复原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