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万盛轩戏园子是今日的万胜剧场、天桥杂技剧场 今日的万胜剧场是一座青灰颜色砖砌成的建筑,和中华影院、天桥乐茶园一样,万胜剧场也是当年老天桥保留下来的一座戏园子。不过那时它不叫万胜剧场,而是叫万盛轩戏园子。万盛轩始建于1931年。老天桥人回忆,当年的万盛轩戏园子也很红火,主要是唱评剧,也出了很多有名的评剧演员。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后来成为著名中国评剧表演艺术家的新凤霞,她解放后在万盛轩主演的《刘巧儿》很有名。 蒙杰先生回忆说,当年的万盛轩戏园子和现在的万胜剧场结构上不太一样,现在的万胜剧场是后来翻建的,地方没有变。 由万盛轩戏园子到万胜剧场,它曾经历了1964年、1980年和1997年的3次翻建。1964年第一次翻建后更名为“万胜剧场”。老舍在1965年亲笔为剧场题写“万胜剧场”,当时郭沫若也亲自到场为剧场题词。1980年第二次扩建时为剧场增设了2楼观众席。1997年的第3次翻建规模更大,中西式结合的外观建筑,沙发坐椅和现代的音响灯光设施,都能让观众得到尽情的艺术享受。 现在的万胜剧场,是西式和老北京建筑结合的风格,正面门匾上端端正正的“万胜剧场”4个大字;右侧是:老舍;左侧是: 一九六五年春。2004年,万胜剧场又更名为“天桥杂技剧场”,是北京杂技团的专业杂技演出剧场。 夹在天桥乐茶园和万胜剧场的中间,似乎让中国人寿保险大楼这座现代建筑显得和老天桥有些不搭边。蒙杰先生回忆说,这块地方在老天桥时期是茶馆,茶馆的后面那时也是一家影院。天桥市场撤了以后,盖起了“鸿兴饭庄”,在那个时期,鸿兴饭庄应该算是一个规模设施都不错的国营餐厅。印象中,鸿兴饭庄生意一直挺好。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鸿兴饭庄都在营业。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鸿兴饭庄被拆除,在原址盖起了中国人寿保险大楼。 ■天桥剧场曾经是新中国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剧场 坐落在老天桥市场西南侧的天桥剧场,始建于1953年,是建国后的第一家大型剧院。伴随着50多年的风雨,天桥剧场承载了无数个中国和世界的顶尖级艺术家在这里的精彩演出。1954年,为庆祝“十月革命”节和迎接莫斯科音乐剧院来华演出,天桥剧场又建成了2期工程,并成功连续上演了莫斯科音乐剧院的大型歌剧和芭蕾舞剧。这一辉煌盛况,也让天桥剧场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能与国际接轨的剧场。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也曾多次光临。很多天桥老居民当年都曾亲眼看见周恩来、朱德等来天桥剧场观看演出。 而实际上这里很早时是大车店和酱菜坊。蒙杰先生回忆说,小时候经常看到酱菜坊晾晒的酱菜,也能闻到一阵阵的酱菜味儿。从大车店和酱菜坊再往里还有木材厂和粮站。因为周围都是一片片低矮破旧的平房,所以建成后的天桥剧场显得更加高大雄伟。 ■曾经和天桥市场“三足鼎立”的“城南游艺园”和“新世界游乐场” 老居民都知道,解放前北京友谊医院这地界是个屠宰场。但却少有人知80多年前,这里即是当年有名的“城南游艺园”。1918年,商人彭秀康在永安路修建了“城南游艺园”。该园设计别致新颖,园内有假山池水、花草树木,环境幽美,又有娱乐、商业、饮食等,是群众性娱乐场所。从友谊医院往西往北到香厂路,就是建于1914年的“新世界游乐场”(也有称“新世界游艺场”),是仿照上海“大世界”创建的综合性游艺场,故俗称“大世界”。里面有京戏场、文明戏场、杂耍场、坤书场(女子鼓书),后来又增加了演无声电影片的电影场。游艺场的顶层,就是屋顶花园,是当年老北京有名的最早一座屋顶花园,也是城南的最高点。游人买一张票,可以周游各场观看,还可以到屋顶花园观看飞桥、哈哈镜,远眺京城。“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曾来到此楼,撒革命传单,更为新世界游乐场增添异彩。 当时天桥市场、城南游艺园、新世界游乐场呈“三足鼎立”之势,成为北京城南有名的群众性娱乐场所。1928年,迫于市场萧条,新世界游乐场和城南游艺园分别关闭,而天桥市场却依然热闹繁荣。新世界游艺园再没有兴旺起来。后来我又来到香厂路口时,看见原址上已盖起了两座高层居民楼,楼下门脸是张一元茶庄和天桥茶馆。很多老居民还都记得拆除前的那座漂亮的船形建筑。他们告诉我,解放后这里最初为建工医院,后为宣武区香厂路小学,上个世纪80年代被拆除盖了这两座楼。而城南游艺园因变成了屠宰场,解放后又建起了北京友谊医院,老居民对其似乎已没有什么印象了。 ■四面钟与天桥市民广场 2003年修建的天桥市民广场,是今日天桥地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广场内的橱窗照片和雕塑等,生动再现了一些老天桥当年真实热闹的场景。如果你不了解天桥,尽可以在这里浏览,体会一把天桥的风情风貌。 和天桥市民广场同时建起来的四面钟,就矗立在东北角。老居民说,现在的四面钟,比原来的四面钟似乎矮了一些,颜色也不同。原来的四面钟坐落在友谊医院南边,是当年城南游艺园的标志性建筑,距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了。在城南游艺园倒闭变成了屠宰场后,四面钟也被破坏,四个大钟表被挖走,钟楼上留下了四个大黑窟窿。 当年四面钟离天桥很近,那时从西边来逛天桥的人都知道,看见了四面钟,就快到天桥了。蒙杰先生回忆说,从记事起,四面钟就已经很破旧了,整个建筑是用青砖盖起来的。小时候,家里大人老是嘱咐我们,不要到四面钟那边去玩,因为那里经常有“倒卧”。这里说的“倒卧”,也是老北京话,即指死人。就是说,当年经常有吃住无着落的流浪乞丐等人,或因病或饿死,倒在了四面钟那儿。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当年四面钟一带的贫穷、破败和荒凉景象。 上个世纪50年代,残破的四面钟被拆除。当年居住在天桥一带的老人回忆说,差不多是在他们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放学路过,很多同学都看见了正在拆四面钟。 按照蒙杰先生回忆,天桥市民广场在建成前也是一片低矮破旧的平房。老天桥时,这里靠西边有一家专门治瘊子的“瘊子王”,还有旅店、理发店和茶叶铺等。要说比较有名的就是专门演唱评剧的小桃园戏园子了。 和天桥丰富的民间娱乐、发达的商贸相比,天桥的刑场似乎不值得一提,但却是老北京人对天桥抹不掉的一段记忆。从民国时期开始,这里即有刑场。过去老北京人曾称被砍头或枪毙的人“上天桥啦”。1926年,民主报人林白水和邵飘萍在天桥被奉系军阀杀害,当时曾轰动京城。蒙杰先生回忆,解放初期天桥的刑场还执行过死刑犯人,当时的地点是在天桥市场的南边,就是先农坛墙根起的地方,居住在天桥一带的人管这地方叫“坛筒子”,准确地点现在已无处可寻了。 ■老天桥人看新天桥 要说最怀念天桥、最了解天桥今昔变化的,还得是老天桥人。因为他们在这里出生、长大,亲眼目睹了五方荟萃的天桥风情。他们从这里曾搬出又搬回,亲自见证了天桥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蒙杰先生回忆说,至今忘不了公平市场头一家的“茶汤李”,天乐胡同里的“面茶杨”,那叫一个好,好长时间没吃着那个味儿了。“天乐”前全是小吃,芸豆饼、爆肚、羊霜,还有一家用铁锅煮白薯,最后用文火烤出来又黏又红的糖汁,吃在嘴里那叫甜…… 要说变化最大的,还得说是天桥人的住房和环境。过去天桥人居住的都是狭小破旧的灰顶小平房,一般每间房的面积只有六七平方米,却要住上两代人,有的甚至是三代人。1976年地震后住房就更拥挤了,每个院子里都盖满了小房,窄的连自行车都推不进去。 天桥小区经过危改回迁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你从110汽车总站走过天桥乐茶园、万胜剧场,来到天桥市场斜街,除了一座座整齐漂亮的居民楼房,还可以看到天桥社区中心、天桥医院、天桥派出所等一系列现代小区设施。 ■文并摄影、手绘地图/李娟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