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庆在1959年之前叫作大同。老大同是一个因盐而生,因油而兴的古城。过去的石油老会战们虽都知道位于大同高台子境内的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摘掉了我国贫油国的帽子,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却是一座因盐而生的城市。 古时大同隶属于古城肇州。据有关资料记载,大同最早的商业税收应始于金代肇州之盐业。金之肇州辖区较广,现肇州、肇源、肇东、安达、泰康、林甸等县及吉林省的松原市均在其辖境之内。这一地区盐泊较多,古之居民取盐土熬盐。《金史》卷49《食货四》记载,“初,辽、金故地海滨多产盐,上京、东北二路食肇州盐,速频路食海盐,临潢之北有大盐泺(luò),乌古里石垒部有盐池,皆足以食境内之民,尝征其税。及得中土,盐场焙之,故设官立法加详焉。然而增减不一,废止无恒,亦随时救弊而已。”在上述辽金故地产盐区中,位于黑龙江流域的有肇州、乌古里石垒部和速频路。在产盐形式上又分为土盐、池盐和海盐。《黑龙江志稿》载,“在县(肇州)库伦泡子(应为今大同区的哭泪泡北部之康家围子泡即今恐龙泡)地方,池广35里,盐丰富,色白而洁,土人煮之,土百斤得净盐四十。”可见含盐量之高。这里要说明的是,哭泪泡本身并不产盐,因泡内之水为松花江倒灌而入,江水产鱼却不产盐。因那时的康家围子泡无名,唯库仑泡子(哭泪泡)在地图上有名,故将产盐地确定为库仑泡子。《金史》载,“东北路食肇州盐,此当为肇州盐产地之一。”可见本地产盐量之大。大同地区的产盐规律是:每年5月水分的蒸发量形成本地产盐的极盛时期。土壤盐分随地下的蒸发向地表移动,并积累于地表,形成主要反盐期。8月下旬雨量较小,形成本地盐土的二次返盐。所以本地的产盐量在每年的6月和8月为盛产期。每年起盐时,百姓们都用一种木制刮板,当地称为刮子来刮取盐土。再将盐土放入大缸或大锅等容器内过滤,所得盐水再放入大锅内熬制,最后所得便是土盐。《金史·食货志》载,大定“二十四年七月上(金世宗)在上谓丞相乌古伦元忠等曰:……蒲裕路、胡里改食肇州盐,初定额万贯,今增至二万五千若罢盐引,添灶户、庶可易。”以上可以说,金时,哭泪泡和恐龙泡附近产盐量高,供应广,肇州盐市的土盐很大一部分都源于此。旧时,由于北方交通闭塞,外埠盐供给不足,从金代开始,盐税就是北方历代税收的主要来源,故私盐为历代禁止。由于金初开始收盐税,到金世宗时,税收准备从万贯增至二万五千贯,翻一番以上。据悉,金代管理盐务的基层单位是盐场,他们负责收购灶户的食盐,并按照交引数目、地点向商人派发食盐。具体由盐场管勾和同管勾官员负责,盐场设置在产盐地区。《金史》卷49记载,“及得中土,盐场焙之,故设官立法加详焉……大定二十一年十一月,又并辽东等路诸盐场,为两盐司”。这说明金朝政府设立了盐使司,负责盐的产销管理。 金朝时,肇州产盐地较多,但主要还以龙湖为中心。这里及其附近之辽金故地(如康家围子附近之古代盐城)也较多,与这里的土盐不能说不无关系。 到了近代,也就是老山头垦荒后不久,即有人发现该地有土盐资源,并逐渐开始熬制。最初,土盐仅用于本地人畜食用,后来大同附近县城闻知该地盛产土盐、卤水和土硝,便纷纷派人或投亲来此地开发。尤其是自国人在现老山头和八井子两地发现两个面积达近百平方公里的盐场后,宽城子(长春)、卜奎(齐齐哈尔)、满沟(肇东)、安达、老街基(肇州)、小蒿子(泰康)等各地土盐开发商、工匠和官差等便在这一要道上络绎不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黑龙江开始垦荒,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黑龙江将军恩泽奏放蒙荒。随着“伊顺招”(老大同古称)周围荒段的陆续开垦,渐渐的便在其末端处形成了方圆半经约120华里左右的交通要道。它南连肇州、大赉、扶余,东北接安达、泰康。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来自关内一位姓于的商人因在老家与官府不合,怒杀衙役,便带了一身细软独自来闯关东。一天,他走至这一交通要塞处,见此处官差、商人进出不绝。他停了下来。经反复踏查,知附近两座大盐场,年产食盐千万斤以上,周边500里的诸市、旗、县都纷纷来此抢购土盐,而这一交叉路口,又是连接诸市,旗、县的交通要道,故称伊顺招为“大通”。他从此便不再东奔西走,反把自己改名为“于顺招”,又雇人在此盖了几间茅草房,取商号便是“伊顺招客店”。这便是大同镇的前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