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巴里坤:农耕文化映射下的端午习俗(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等面发酵好之后,轮番把它擀制成一个薄薄的大面饼,面饼的大小都是根据蒸笼的大小来衡定的。面饼擀好后,抹上一层清油,再依次撒上各色的香料,这些香料都是取自植物———绿色的香豆粉是采摘庭院里的香豆叶,晾干后用铁铸的“浆窝子”捣成粉末状备用的;黄色的姜黄则取自向日葵、葫芦花,或者薄荷花的花瓣晒干粉碎。这些颜料里都带着植物的清香,被一缕一缕地涂抹在面饼上,再横着卷成细长的面卷,一圈一圈地盘放在蒸笼里,之后,再擀制一块薄面饼,蒙盖在上面,合笼端出,放在蒸锅之上,用柴火熏蒸直到熟透。出笼的蒸饼要趁热揭去表面的一层面皮,防止隔天后表皮干裂,影响美观。然后由家里最年长的妇女用芨芨草做的“点朵子”蘸着红颜料在表层上“甩红”。这个看似普通大白馒头的蒸饼,切开后,里面暗藏着乾坤,之前一圈一圈被盘起的面卷横切面色彩斑斓,图案丰富,蒸腾的热气中,面香合着植物颜料的清香扑鼻而来。  
    蒸饼是普通人家在端午和中秋等节庆日必须要做的面食,它的外形和名称有着阖家团圆和生活蒸蒸日上的寓意,做这样的面食象征着生活的富足和吉庆。曾经的老户人家人口众多的时候,蒸饼也做的特别大,直径在0.5米左右,现在的一家三口,蒸饼是个象征性的食品,直径也相应缩小,但无论怎样,蒸饼都是巴里坤百姓节日尤其是端午的象征,它已经从民间的厨灶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三 
    2015年6月,巴里坤第五届美食节期间,一个直径2.6米的蒸饼让到场的人们大开眼界,这个号称“天下第一蒸饼”的大蒸饼用了270公斤原料、15个工人用特制的蒸锅和蒸笼蒸制了6个小时。在活动现场,大蒸饼被一家来自哈尔滨的公司以5万元的价格拍下后分发给现场的观众,同食同乐。热气腾腾的蒸饼,切开后其艳丽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被媒体直呼为“舌尖上的艾德莱斯绸”。 
    除了这种蒸制的“车轱辘大”的蒸饼,还有用鏊子烤制出的锅盔,体积也可与“车轱辘”一争上下。曾经的乡村,几乎四五家人就有一个公用的土块砌成的小方炉。烧锅盔之前,男人们会用成筐的麦草煨热了土炉,然后把放了锅盔的鏊子平稳地推进去,细细地捂严实了,只等它慢慢烤熟。现在,土炉已经渐渐被铁制的简易炉子所取代,铁制的炉子烧热的更快,也方便挪动。塞一筐麦草进去,用铁制的长炉条拨弄它,看它渐起烟雾,最终火势渐旺,等火势差不多了,把一大盘做好的锅盔推进去,然后严密的封了洞口,个把小时再打开,面饼已经成了完美的金黄色。  
    据说,烧锅盔的举动始于清代平息准噶尔叛乱的军粮制作,这种把水分保养在坚硬的外皮下的面食比起蒸煮的结实,而且存放时间较长,方便将士长途携带。而偌大的锅盔,在战争中,携带一块也能支撑普通百姓在逃离路途中暂时充饥。带着这样的情感,过上了安稳生活的百姓也没有忘记锅盔的功德,逢年过节的时候,乡间的人依然要烧制大量的锅盔,留一部分待客,也送给在城市里的儿女、亲友。在月饼没有普及的年代,锅盔还是中秋节期间月饼的替代品,人们会在面饼上用锯齿状的镊子镊制出吉祥的图案,作为祭献给月神的心意。 
    这些饮食习俗随着各地移民而来,在定居巴里坤之后,又互相融合,不断改进。在各色食品让人眼花缭乱的今天,巴里坤人固守着对食品的那份敬畏,用自然的馈赠加上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制作出可心的食物来。 
    巴里坤不产粽叶,以前包不了粽子,虽然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粽叶或味道各异的粽子,但是,当地人还是喜欢自制的年糕来代替粽子。年糕用糯米熬制,再加上杏干、花生、葡萄干、花生等,冷却后,浇上红糖和白糖做的糖稀,就可以食用了。端午节本是民间祭祀屈原的日子,但也许是屈原的身影对巴里坤人来说太遥远,也许是汨罗江的浪潮气息不能抵达遥远的边疆,在巴里坤,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为全家祈福避恶的日子来对待的。
    除了为一家人准备各样吃的,如果家里有小孩子,上了岁数的老人还会在端午节前亲自动手,为孩子缝制虎头鞋或者五毒鞋,这些鞋子完全是手工缝制的,鞋面上刺绣上象征五毒的蜈蚣、蝎子等,意思是让孩子们把五毒踩在脚下,避免受伤害。五毒鞋需要在端午当日给孩子穿上,等到穿不了了,第二年端午节再换新的。大点的孩子穿不了五毒鞋,长辈会用五彩的丝线合拧出一段花线来,在端午的前一夜挂在门外的树枝上,早上趁着露水未干,就给他们系在手腕脚腕上,同样是一种驱邪求福的心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