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山西传统民俗的居住模式(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摘自山西民俗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马克思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要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景:孤立和分散。”
    孤立和分散正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显著特征。孤立表明农村社会的相对隔绝、封闭与自给自足。分散不仅意味着生产规模的狭小,农业人口分布方式的非集中化更表明了分散的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而农业文明需要人口的定居,与游牧文明和渔猎文明不同,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所以,对于农民来说,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则是变态。而且,我国地型复杂。境内山岭纵横,山地、丘陵等占到了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复杂的多山地域,把农业人口稳固地分割开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又不可能使人口大量地集中在一起,只能随土地的生产和分散而建设村舍。
    由于古代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交通阻隔,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直接依赖大自然的人们其居住形式和活动方式必然是分散的。这样就形成农村分散的居住模式和星罗棋布的点点村庄。
    早在清朝年间,中国村庄的数量就已上升到了70多万个。今天,我国有5.3万个乡,72万个村。近 100万个自然村。作为基本的人口聚集方式的自然村落如满天星斗洒落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种人口聚集方式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居住分散,活动分散。三里一村,五里一庄,形成了广大农村的基本格局。“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块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几个、几十个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了一个村落,众多这样的村落就形成了一个地区。
    在农村,同一个地区的自然村落都惊人地相似,这些村庄是一堆砖屋和用土坯做的房屋,村子大的话,一、二口公共水井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处在村中各聚居点的中心位置。此外,大部分村庄都建有神庙,有供财神的,也有供娘娘的、供土地的,水井和庙堂构成了村庄的公共建筑,也是沟通各家联系及整个村庄的共同活动场所。
    根据水井和庙的位置,各家按照东西向和南北向安排自己的住房。在富裕一些的村子,绝大多数住屋都是高大的砖瓦房,大家宅旁绿树成荫。至于贫困地区的村庄,完全是一团东倒西歪的、风雨侵蚀了的黄色的房子,没有天花板,只有椽子做成的屋顶,没有地板,也没有砖地,只有舂得非常结实的泥地。
    向心团聚的封闭性是村庄构成的显著你征,在我们的祖先——半坡遗址的住房布局上,就可以看到,所有地穴式小屋的门户都是朝向中央的,具有非常明显的向心团聚与守望相助的保护意图。作为一个氏族整体需要相对封闭以求保护自己,后来便发展成农民聚落的主要模式。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不仅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在居住上也要与他人相隔,同时住房与院落也承担了自给自足的众多功能。
    我们在农村可以看到,农民们把收获的粮食放在家里,牲畜在晚上也放在隔壁屋中,祖宗的牌位、马王爷、灶王爷都供在屋中。既是住宅,又是仓库,也是祭祀的场所。在农村中农户不可缺少的院子与我国有名的四合院就是聚落封闭性的最好例证。
    村庄是安静的,它几乎很少受外界的干扰。白天,村子里没有男人,只有猪在拱地,狗在打滚,鸡在咕咕叫。最有活力的是孩子们,他们光着下身在太阳下奔跑,年轻的母亲则三个两个在墙根,袒露着乳房喂哺婴儿。
    当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时,男人们拖着疲倦的身体由田里归来。这时,村子里袅袅炊烟升起,当夜幕降临时,村子就沉寂了,毫无生气,同大自然一样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