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紫禁城”之迷 谁是设计人?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紫禁城,中国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这座皇宫屹立在北京城的正中心,已有580多年的历史。它那巍峨的青砖围墙,将城内与城外隔为两重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有着近9000间宫室的紫禁城依旧那样神秘。
    兴建紫禁城
    紫禁城宫殿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善的旧皇宫,这里曾经居住着明、清两代24位皇帝。可在这座宫殿中,至今依然有许多无法破解的谜团。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郑连璋介绍说,朱元璋在选择皇帝接班人时,首先就想到他的大儿子朱彪,但不幸的是洪武25年朱彪死了。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本意想立皇四子燕王朱棣,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学士刘山武说皇孙(朱彪的儿子)年富力强,是第一长子顺理成章。如果选择老四朱棣燕王,秦王(老二秦王在陕西)、晋王(老三是晋王)怎么办呢?因此朱元璋就这样确定了。朱元璋在洪武31年去世后,他的皇孙继了位。
    郑连璋介绍说,皇孙建文皇帝觉得这些叔父们势力太大,需要削弱藩王,因此引起了皇权内部的斗争。燕王朱棣起兵攻到南京夺取了皇位,他就想在北京建宫殿。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想把皇都建在自己的老家临濠,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宫殿营造了六七年便停工了。不久在南京城东隅又造起了一座宫殿。
    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紫禁城就是明成祖朱棣在凤阳、南京紫禁城的设计基础上建造的。朱棣曾是镇守北平的燕王,他认为他的根基在北平。于是下令在元朝大都的东边建一座新城,同时把皇宫也建起来。
    遵照皇帝的诏令,建造皇宫的上好木料,是从湖南、云南等地采伐来的。据说,每当大树砍倒以后,都不可能立即运输,总要等到雨季利用洪水把树木从山上冲下来,再由江河水路运到北京的。
    建造皇宫用的巨大石料,大都是从北京附近的房山、盘山开采来的。那巨大的石料是怎么运到北京城中的呢?冬天,民夫们泼水成冰,铺成一条冰道;夏天,就在路上铺上滚木。保和殿北面的云龙石雕,是紫禁城里最大的一整块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达200多吨。这块石雕,从房山运到北京50多公里,2万多民夫用旱船拉运,走了28天,耗银11万两。
    从明成祖1406年建殿,历时14年,到1420年,动用10万工匠,100万夫役,耗银无数,终于建成了北京紫禁城。
    “三大殿”和“五重门”
    紫禁城中,最主要的宫殿建筑是治朝三大殿,也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用来举行隆重的朝会典礼,中和殿是皇帝临太和殿之前的暂坐之处,保和殿是皇帝赐宴王公大臣、举行殿试、审批考卷、点状元的所在。
    从紫禁城向南延伸到永定门,向北延伸到钟鼓楼,这7.8公里的路,是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建成后的紫禁城,就坐落在北京的正中心,重叠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紫禁城中有条路恰恰又是紫禁城的中心,在南北中轴线上,这条从午门到太和殿正当中供皇帝专用的石板路称为御路。这条御路正好重叠在北京城正中的南北中轴线上。在进入宫殿之前,顺着这条中轴线上的石板路向前行走,会经过五重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这五道门贯穿了900多米长的紫禁城。御路除了皇帝之外,还有什么人可以行走呢?比如端门之后的午门正中的门洞,清朝规定,除皇帝外,特许皇后在成婚那一天入宫时可以通过;特许殿试的时候,中了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个人,出宫时走一次。
    周礼有三朝五门的记载,三朝就是外朝、治朝和燕朝,五门就是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紫禁城和三朝五门相对应的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这是明代的。到清代时因为使用的不同,明代常朝是在太和门,到清代从康熙开始把常朝挪置乾清门,这样从清代来说这个五门的位置就是从天安门开始,然后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
    通常认为,天安门以外是外朝,午门以内是治朝。治朝,是皇帝日常朝会、处理奏章上书的地方;清代时乾清门以内为燕朝,是天子、嫔妃燕居之所。天安门在当时主要是用来举行仪式、颁布法令的地方;审理全国各地送来的死刑犯也在天安门前面进行,这就叫“朝审”;考取进士要在天安门外面张布皇榜。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同时还在这里举行内廷典礼,日常办理政务,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等等。交泰殿、坤宁宫,明清皇后的寝宫,前朝三大殿和燕朝后三宫,这六大殿都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而东西六宫嫔妃、太后、太上皇、皇子、皇孙的宫室,就都不在紫禁城中轴线上了,那么他们都位于什么位置呢?这样的宫殿布局中又有什么含义呢?郑连璋介绍说,在乾清宫的前面,东边是日精门,西边是月华门,乾清宫的西侧是西六宫,东侧是东六宫,合起来十二宫。前面还有前东五所和前西五所,合计皇子住的是十所。意思是把这些皇帝和皇后比作天地,日月相陪衬,群星拱卫。
    在紫禁城宫殿中,最大、最辉煌的宫殿是金銮殿,也就是太和殿,金銮殿是它的俗称。整个大殿占地2300多平方米,一把雕龙镏金大椅高搁于七层阶梯的台上,这就是皇帝的宝座。宝座四周,六根沥粉蟠龙金柱,直抵殿顶。宝座上方天花板,是金漆蟠龙吊珠藻井,皇帝寄希望于它避火镇邪。
    太和殿里的每一样摆设,都有它的含义。大殿里熏香的龙亭,有安定的含义。仙鹤,意味长寿。传说有一种瑞兽,如果出现,就不会有战争,这种兽名叫鹿端。“太平有象”则是太平盛世的瑞应之物。据记载,明清两朝皇帝只在即位、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石寿节的时候,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朝会典礼。
    一些低矮的,排列整齐的山形物是品级山,每个大约半米高,都是用铜做的。文武百官从一品到九品,根据自己的品级,对应在相应的品级山旁,排列整齐,在太和殿院中静候。大约在日出前三刻时分,中和韶乐响起,韶乐的响起告诉人们,身穿龙袍的皇帝正在从中和殿走向太和殿准备升座。
    宽阔的广场,辉煌的太和殿,台基上升起的袅袅香烟,五彩缤纷的仪仗,身着朝服的文武百官在乐声中行礼,都显示了高坐在金銮殿龙椅上的天子威严。
    皇帝降座退朝以后,有时在太和殿内外大摆筵席,赐宴群臣。参加宴会的官员众多,在清代,王公和一、二品大臣在太和殿里,二品以上世爵的席位在丹阶上,三品以下在院内。吃饭的筵桌很矮,一般是一人一桌,桌上有方酥、夹馅、松饼、大饽饽、小饽饽、干鲜果、盐砖等。酒宴过后,就是殿前演出,有喜庆舞,庆隆舞,和各民族的音乐舞蹈等。盛大的朝会大典,进一步昭示着太和殿在紫禁城里的独有地位和最高等级。
    皇城建筑之谜
    紫禁城的种种建筑之谜很多。比如太和殿的面宽为什么独一无二是11开间?紫禁城中主体建筑的开间基本都是9间或5间,如天下闻名的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5个门洞,面阔9间,进深5间。这是因为皇家推崇九五之尊。太和殿原本是宽9间、纵深5间的,后来改造为11开间和它的防火有关。太和殿全部采用木质结构,共用木材4700立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使用木材2立方米。历史上曾5次被毁于大火。为了防火,清朝年间,把太和殿左右挑檐下的廊子封闭起来,又加了一道防火墙,多出的两间房就使太和殿成了11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太和殿修建成11间,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当时找不到上好的足够长度的金丝楠木,如果建成9间的话木材的跨度不够,只好改成了11间了。
    紫禁城三大殿院内没有树木,也是谜团之一。有人说没有树,是怕着火的时候,树增火势;也有人说是怕有人隐蔽于树丛中威胁皇帝的安全。有人认为这主要是为了烘托意境。从天安门起,所经过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没有树木,现在端门前后的树是辛亥革命以后种植的。这样,当人们去朝见天子时,经过漫长的御道,在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会感到一种无形的,不断加强的精神压力,最后进入太和门,看到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精神压力达到顶点,而这正是至高无上的天子所要求的。
    紫禁城建成后,殿、宫、堂、楼、斋、轩、阁,加起来总共是8707间半。这也是一个谜团。
    相传当初修建紫禁城时,永乐皇帝打算把宫殿的总间数定为1万间。就在他传下圣旨后,梦见玉皇大帝很生气,原因是这和天宫里的1万间的数相同。一个叫刘伯温的官员建议改为9999间半。这样既不失玉皇大帝的面子,又不失皇家的气派。但后来刘伯温看到大兴土木,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苦。于是他把设计好的图纸减少了很多间。他觉得反正紫禁城很大,数也数不过来的。这些都只是传说而已,不过紫禁城中确实有个半间。在清代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渊阁的西边,有一独特之处,它和一般的楼阁不同,两柱之间不是一丈多的间隔,而仅有五尺左右的距离,紫禁城的半间说的就是那儿。
    紫禁城建筑如此浩大的工程,是由谁负责设计的呢﹖ 大多数人认为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蒯祥设计的。但近来有人却提出异议,认为蒯祥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人,故宫真正的设计人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
    紫禁城建筑中的谜团还有很多,都有着不尽相同的解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