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树葬既不占地又绿化荒山,不会造成环境后患,有利于土地的持续和永续利用。同时,我国是桓錾倭止指哺锹什患胺依肌⑷毡镜?/5,而我国每年死亡人数将近900万人,因此如果我国全部推行树葬,每年植树将近900万株,加上这些树受到死者亲人和公墓管理人员的精心呵护,成活率很高,这将大大促进我国的森林绿化建设。再者,树葬的推行也有利于破除迷信,提倡勤俭节约、厚养薄葬的新风尚,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树葬厚养薄葬习俗并非今天才被提出,早期的风水观中就存在树葬厚养薄葬的思想[11]。孔子生前慕古不修墓,而其弟子在其墓地上广植不同树种以此来缅怀纪念他,以此寄托哀思、感激师恩(孔子冢在鲁城北便门外,… 冢中树以百数,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其树者…《皇览·冢墓记》)。汉晋时期人死后即植冢树以示纪念之风,已在民间极为盛行。风水思想继承了老、庄?quot;生命重于一切名声、利禄、珠宝乃至天下(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思想。因此在一段时期内风水观主张厚养薄葬,以至三国时代曹氏父子都主张厚养薄葬(魏文帝曹丕临终嘱曰:… 寿陵因山为体,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由此可见,风水观中含有许多至今还具有非常积极的思想,我们应适时适地地加以宣传和发扬。 上千年的中国风水观念要求具有孝道文化传统的生者们能为亲人的遗体及骨灰找一块能够安息的风水宝地,希望逝者能在黄泉之下安息;同时也希望这?quot;风水宝地能为生者带来福荫。风水观的这一传统思想正好与提倡树葬思想相吻合,值得提倡和发扬。随着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科学理解,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倡从葬骨灰盒到直接埋骨灰入土,这样既不会有环境后患,又达到了真正的入土为安、返朴归真。倡导家属在死者骨灰上植树一方面是对死者的凭吊,另一方面又是对生者的安慰。由此可见,这是火葬改革基础上又一重要有效的改革措施。建国后我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中有不少伟人为这一举措树立了楷模,如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去世前就嘱托其亲属将骨灰抛向大海及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而有的领导人去世后要求将他们的骨灰撒在松柏等树根下,以?quot;滋养万物、福荫后世。 (2) 利用风水观拆成原理将荒山陡坡化为风水宝地 通过传统风水文化的引导,对荒山荒地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使人死后迅速进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创造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我国殡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风水观对墓穴的环境选择通常要求有山有水且地形土壤通气排水良好。这样的环境通常被认为风水宝地。在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地理环境古人常使用风水术中的拆成法。根据地理环境状况更好地组织空间,并进行适当的布置,或者将不利的环境通过适当的时空重新组织和改造,使其人为地转变为新的意义上风水宝地。因此,城市中在将难以利用的荒山秃岭规划为新的公墓区时可利用风水术中的拆成,原来生态条件恶劣、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陡坡,通过现代化建筑技术,人工地将其建设成为有山有水、环境宜人、安静祥和的公墓区,甚至可人为地构筑青龙、卧虎、朱雀、玄武结构,以便符合死者生前与天地合二为一、入土为安及其亲属所信仰的祖先有灵、灵魂不死传统心理要求。这样既保护了城市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城市休闲娱乐景点。 风水观(术)既是一门科学,又掺杂了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但它已渗透并扎根于中国民众心灵深处。正确认识中国古老的风水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髓,这才是科学而明智之举。这对于缓解当前的环境危机、协调和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引导当前我国殡葬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注释: 1 周鸿.绿色文化--文明生态学透视.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2-71 2 傅道彬.歌者的乐园--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精神.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7,32-69 3 卿希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19 4 袁家冬.关于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化问题的初步研究.经济地理,1995,15(3):30-35 5 于希贤.风水观与莫斯科城的选址布局研究.经济地理,1992,12(3):80-84 6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535-549 7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8 8 周鸿.论我国殡葬与生态园林公墓建设.思想战线,1998,第五期,62-67 9 陈传康.风水现代化及其旅游开发意义.人文地理,1996,11(1):29-35 10 刘沛林.风水模式的地理学评价.人文地理,1996,11(1):36-39 11上海民俗学会编.中国民间文化--丧葬文化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08-1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