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居住文化的历史十分久远。考古资料提供的确凿证据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藏族的民居建筑便有了相当的发展和较高的水平。昌都卡若遗址共发掘出房屋基址28座有圆底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类型。卡若遗址房屋建筑是藏族民居建筑的滥觞、在其后几千年的演进中藏族的民居不断得以发展、丰富和完善并带着厚重的时代印迹。公元前二世纪藏族建筑史上出现了第一座宫堡式建筑雍布拉康。赤松德赞时在贤良之臣赤桑雅拉倡导下,将山上居民迁往河谷平地,人们从过去居住于山上的石头城堡迁到田间地头建屋而居、组成村落,居住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出现了《唐书》记载的吐著“屋皆平头”的居住形式和格局。 千百年来,藏族民居的基本建筑和农区城镇屋皆平顶的居住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当然社会形态、宗教观念、地理条件等社会和自然因素在民居中有着深深的烙印。今天,时代前进的脚步更为古老的藏族民居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迹。 藏族民居的形式和结构因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从总体上看,西藏农区(含半农半牧区)的民居,大都是二三层的楼房或一层的平房,也有高达四五层的建筑物。“屋皆平顶”是其主要特征。 “屋皆平顶”的藏式民居建筑式样和风格从有关史料可知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旧唐书吐著传》称逻些城“屋皆平头高至数十尺。”《新唐书·吐著传》亦云“屋皆平上,高至数丈”,由此可知吐蕃时期民居的建筑面貌。时过一千余年后成书的《西藏志》记述其时的西藏房舍:“自炉至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砌石为之,上覆以土石,名日碉房。有二三层至六七层者。凡稍大房屋中堂必雕刻彩画,装饰堂外,壁上必绘一寿星图像。凡乡居之民多傍山坡而住。”这些记述与西藏腹心地区的民居情况基本相合。 西藏农区的楼房多为二层,一般为石木结构。墙体多为石砌,一层方石叠压一层碎薄石,以泥合缝。有的地方,墙体下部为石块垒砌,上部墙体为板夯土墙。还有的地方,作墙体的材料为土陪坯砖,往往以石、土、砖混合使用作墙体。墙体下部为石砌,中部为土夯,上部是土坯砖。墙体逐渐向上收缩,但内壁保持垂直。在内部建筑构造上,梁和柱不直接相连,柱头上平搁短斗,短斗上搁长斗,长斗上搁大梁,梁上铺设檩条,檩条上再铺木棍,然后捶筑“阿嘎”土做成楼面或屋面。有的地方没有”阿嘎”土,则用一般的粘土夯实作顶。屋顶均为平顶,一般在屋顶四周的墙上还要加砌女儿墙,在屋顶四角搭建约半人高的墙垛以插挂经幡。 住宅楼大多呈正方形或纵长形,底层为圈养牲畜,堆放杂物用,一般不开窗。二层为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主室、贮藏室、经堂、楼梯间等。一般将前面较大的房屋作为主室,左右的小房间作贮藏室,楼梯间多位于主室右边的靠墙处,从这里可以通到各室及上下楼层。一般民居的顶层就是第三层,也有少数盖有四五层的。顶层多分作两部分,前为晒台,后为平顶屋。此屋既可作生产或生活性用房,又可装饰用作经堂或接待喇嘛、贵宾用。晒台则是人们晾晒作物、打晒粮食.平日劳作和休息的地方。 农家的住宅多为一家一院。院墙有用柴薪堆积而成的,有夯墙的,也有土坯砖全建的。宅院的门一般都南向而开。 昌都一带为高山峡谷地带,大面积的平地较少,民居大都依山而建。一座座楼房毗邻相接,高低错落有致,加之窗户门楣多着彩绘,画栋雕梁,气势非凡,甚为壮观。 林芝、波密一带的民居住宅楼不用土石作墙体。整个建筑材料几乎全是木材,以木柱作桩、木梁作架,木板作墙和地板。屋顶也用木板,且结构为斜坡形。“屋皆平顶”在这些多林木多雨水的森林地区不相适应。 阿里民居也以二层楼的房屋为主,人们一般夏天居住于上层,冬天住下层。有的地方还有窑洞和房窑结合的形式。窑洞民居仅存于阿里部分地区,在古格王朝时期曾相当盛行,现在已不多见。 除楼房外,西藏各地还有大量单层建筑的平房。平房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样式与楼房建筑无异。平房的宅院一般较大,多砌高大的围墙,宅院内圈养牲畜、堆放杂物,还是人们劳作的地方。现在,仍有许多人修建单层的”退休房”只是占地更宽、设施更完备装饰更豪华。 各地民居因生产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在居室结构和装饰上有所不同。农区民居的底层多作圈关牛羊等牲畜家禽用,一般不住人。二层多作为居室,根据房屋的大小,一般用木板隔成三五间不等,分别作为卧室、客厅、经堂、厨房和贮藏室等部分。房屋小的人家往往将二层靠前的较大房间作为主室,人们的日常起居、待客等均在主室,一室多用。经堂是居室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都要根据家庭条件用或大或小的专门房间作为供奉神佛的经堂。 过去一般人家日常起居不用床铺和椅凳,多是在主室内靠窗沿墙摆放一圈“卡垫”的铺垫,上铺毛织藏毯(亦“卡垫”)。“卡垫”前面放一张称为“觉孜”的藏式矮桌,供家人和客人饮茶用膳。“卡垫”是藏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人们平时睡卧起坐均用“卡垫”。现在不少人家已习惯用床,床架称为“垫架”,仍多以“卡垫”作垫。“垫架”类似于单人床,宽约1米,只能睡1人。大床称为”聂赤”,有木床、席梦思、钢丝床等。毛织”卡垫”是极富民族特色的美观实用的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品,江孜地毯厂生产的”卡垫”享誉四方。 藏族居室内摆放的家具主要有藏柜和藏桌。藏柜有“比岗”和”恰岗”等类别。“比岗”高1米多,上部对开门,内镶玻璃,可放书等物品,多放置于室内的一角。“恰岗”意为“双柜”,因此必须成对摆放,多靠墙放置于居室的正面。“恰岗”格内可放东西。佛龛多摆放于“恰岗”之上。“觉孜”为高约 60厘米、面宽 80厘米的方形藏桌,三面镶板,一面设两扇门桌腿造型别致,形似狗腿。有的人家还摆放称为“觉”的汉式桌子。有的藏柜用料考究,精雕细刻,制作甚为精美,刷涂土漆后锃亮发光。多数藏柜是在柜的表面(靠墙的一面除外)绘各种图案,常见的有八祥徽、仙鹤、鸟兽、花卉等色彩十分艳丽。藏桌表面也绘有人们喜欢的吉祥图案。厨房多为单独的房间。火灶一般设在厨房的一角,也有的设在与门相对的墙的正中位置。火灶过去多是三角铁灶台,烟通过屋顶特设的天窗出去。现在许多地方都用设有烟道的连体灶台人们再也不受烟熏火燎之苦。靠近灶台的墙壁上挂放水瓢等器具。人们喜欢用铜质水瓢,盛水缸也喜欢用铜缸。锅过去多是“汉阳”铝锅和铜锅,平时擦拭得锃亮整齐摆放为一排。此外酥油筒、酒壶酒筒、糌粑盒等生活器具都按不同的位置摆放于厨房中。厨房里多数人家安放有餐桌供家人平时用餐。如有客人则多在主室待客。 许多人家设有专门供家人礼佛的经堂、经堂内的陈设多是在靠墙处放一对“恰岗”,“恰岗”上面设“却雄”(佛龛)”“却雄”内放置或塑家人主供的佛像。拉萨一带多供“师徒三尊”塑像;昌都、类乌齐一带多供莲花生大师塑像,也有的供三世佛.度母、观世音、金刚手等佛像有泥塑.银质、铜质或唐卡等类别。在“却雄”前面的藏柜顶上摆放三排称为“顶”的铜制净水碗,每排7个,每天献供净水。佛龛下有称为“波雄”的木制长方形香炉,雕刻精美古色古香。经堂内的墙壁则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或用色涂墙或绘壁画,也有的是在墙上贴纸唐卡佛像。富裕人家常把经堂装饰得富丽堂皇。笔者曾在昌都地区昌都县、类乌齐等地看了十余户人家的经堂大都装饰华丽。其中有一户人家在经堂内不仅供奉大量佛像,悬挂许多唐卡还专门购买了全套《甘珠尔》经供奉。据主人介绍仅购置佛像佛经等就已花销近10万元,一般人家的经堂从购物到装饰都要花近万元到数万元不等。经堂内一般不住人但设有“垫架”床如请喇嘛到家念经做法事喇嘛可住于室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