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和灿烂辉煌的古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里,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探索、表现建筑的文化性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崔世昌同志所著《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一书,以其大量生动的实例,阐述了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广阔途径,展示出中国建筑艺术百花齐放的灿烂前景。
    应当看到,历史文化、优秀的传统建筑,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以及体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就其社会作用来看,它还有强大的凝聚力,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人际关系和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产。所以,建筑师总是从保护人类环境和人类文化的高度,去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并把它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
    在当今世界现代化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注重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他们往往以历史文化的久远作为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美国把凡有二百年以上历史的城市,均列为历史文化名城:日本把京都这座城市作为一个保护单位,整个城市建设在布局上不许改变数百年前的面貌,不许发展高层建筑;再如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苏黎士等欧洲城市都有完整的旧城街区。从认识上看,欧洲之所以能够如此保存着旧城街区,主要是他们认识到旧城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这部分实物是“石头的史书”,要比文字史书的记载更为真实、确切,价值更高。
    城市的活力应该来自健康有序的城市生活,建筑的风貌只能是城市活动的真实再现。应该爱惜城市里每一处真正的历史环境。我去过巴黎,它是一个古香古色的历史城市,同时又进发着创新与幻想的浪漫激情,如埃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中心、卢浮宫金字塔、拉维莱特公园、德方斯新凯旋门等,一百年来新建筑不断为这座城市增添绚丽的色彩。“新其所新,旧其所旧”,古城市和新区并存,古老的文明与现代化文明相呼应,这也许就是一个文化名城真正的文化情怀。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城市一样,在城市建设的发展中也面临着保护特色的问题。城市总是要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也要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应尽可能采取保护与建设两全的措施,力求在发展中延续城市文脉,发展城市精神。
    城市的建筑是一个时代经济与文化风貌的凝固的表征。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必然体现时代的文化取向和艺术品位,并且以自己的形象流传后世。对我们现代人来讲,除了有责任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外,更应在建筑的再创造过程中,注重将自己民族或所在城市的文化特点及辉煌历史融入其中,即在继承中不断求发展。因为,精美的建筑所折射出来的艺术魁力,能给人以力量和启迪。
    同时应当看到,建筑是一种文化生态系统,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有其新陈代谢的规律。对待传统建筑文化,不但要重视静态的历史文物保护,而且必须重视动态的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因此,应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探索传统建筑逻辑与现代建筑逻辑、传统技术与现代功能、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把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融汇至现代建筑文化之中。
    当今的中国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已成为世界上最宏大的建筑创作领地,这对我国建筑界而言,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建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根据城市文化的历史脉络创造符合时代精神风貌的现代建筑。正如贝幸铭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的建筑要有中国的面孔,就要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不能简单地抄袭西方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的建筑师要从国情出发,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让时代感与文脉环境意识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之路。这是历史赋予建筑师的时代重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建筑走向新时代,走向世界。
    崔世昌同志长期从事城市建设和城市美化工作,工作之余,勤于笔耕,不断有新作见诸报章。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古今中外,娓娓道来,笔下洋溢着诗情画意,对于热爱建筑艺术的朋友们来说可供借鉴。兹值该书付捧之际,略赞数语,以示祝贺。是为序。
    原 建 设 部 副 部 长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振东
    1999年11月

    一、建筑文化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的文化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格调和素质,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
    1.  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
    建筑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现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技术进步和艺术特色的综合反映。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民族习惯,是形成不同地方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千百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广表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建筑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又是多民族国家,地域社会的传统特征,使各地的建筑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如长江流域的江南水乡建筑文化,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区的山地建筑文化,广东、福建地区的客家建筑文化,云贵高原及广西地区的干阑建筑、石头寨、风雨亭,内蒙古的蒙古包,新疆维吾尔的民居,西藏地区的藏居,羌族的碉楼建筑等等,饱含着我国各民族的智慧创造和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体现了人与建筑、与园林环境的融合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而风土、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又使这些建筑在形式上呈现出顺应自然的特征。封闭式的颇具华丽气质的北方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建筑,给人以强烈的感性冲击。在这些姿质各异的风俗画面前,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出它们赖以存在的历史环境、生活习俗、文化层次、经济水平等等,是前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写照。
    因而,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和灿烂辉煌的古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里,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探讨、表现建筑的文化性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
    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现象,离不开产生它的民族土壤,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因此,民族的时代建筑文化的创造,实质上是在时间纵轴上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在空间坐标上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借鉴。
    建筑必须反映生活,而生活则离不开文化的根。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有了“记忆中的活力”,而不是那种“瞬间的活力”,从而因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吴良销教授主持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通过有机更新的方法,在提供现代公寓住宅所具有的便利的生活设施与私密性的基础上,创造了符合北京传统城市空间机理的新四合院居住类型,使传统的居住模式在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中得到发展。设计者对植根于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中的“邻里精神”的深刻认识,既是创作的出发点,也是使
    图1  北京菊儿胡同
    这一设计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图1)。
    建筑文化的创造,是历史赋予建筑师的时代重任。在创造过程中,要注重将自己民族或所在城市的文化特点及辉煌历史融入其中,即在继承中不断求发展。因为,精美的建筑折射出来的艺术唯力,能给人以力量和启迪。重庆市在“东方商业城”这座现代化建筑的设计中,努力从我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寻求创作构思,用现代建筑语言表现传统的文化内涵,取得了成功(图2)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中,每逢喜事,大家必定要庆贺一番,
    这是中华民族对喜庆的欢愉表达。喜事接路而来,喜上加喜,
    图2  东方商业城·重庆
    自然应该庆贺,故人们又常用我国文化中特有的语言形式——歇后语“双喜临门”的谜面来暗喻重庆。而在我国的现实政治生活中,对重庆而言,长江胜利截流和直辖市建立不仅是1997年的双喜,也是对重庆今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永久性的双喜。“东方商业城”又恰好地处著名的朝天门,因此,设计创造重庆市这样一个标志性建筑,“双喜临门”应该是方案设计的再确切不过的主题。这种构思不仅和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的设计构思——“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样,有着深层的传统文化寓意,而且还是重庆这个城市独特的地方语言。
    好的设计构思需要用恰当的建筑语言来表述,在“双喜临门”的构思中,如何用“双喜”的建筑语言表述,这样的建筑语言既要符合人们对“双喜”的理解,又要照顾建筑功能的要求,还必须适应当代建筑技术包括结构技术、材料技术和施工技术的发展水平。婚庆被中国人认为是人生的大喜,对与婚庆有关的双方乃至双方的家族、亲戚朋友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双喜”,而在婚礼庆典中,一对大红蜡烛是必不可少的吉祥的象征,而且这样的形象也较容易用建筑语言进行表达,因此,“东方商业城”采用一对相连的传统大红蜡烛形象作为超高层主体建筑的造型。
    关于其它三栋高层建筑和裙房的形象,很难效法超高层主体建筑的构思,但又不能另起炉灶使整体形象失调,因此设计者遵循逻辑思路进行了处理一一双喜临门,方有红烛高照;功成业就,理当金杯庆贺;任重道远,更应扬帆远航。由“双喜临门”、“红烛高照”、“金杯庆贺”、“扬帆远航”整体创意引导的整体建筑形象和建筑语言体现了对新重庆的期待和祝愿。建筑气氛一片喜气洋洋,建筑造型又具有唯一性,这样的建筑形象会成为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