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揭秘:中国古代节日的"盛典"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香港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我敢保证,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本土节日。
    对此,很多人士可能要扳着手指一一数来,反驳我的荒谬。但是,假如这个时候有人问你,「听说过『燕九节』、『填仓节』、『挑菜节』吗?」或者,你知道中国古代的人们每年要祭祀多少偶像吗?估计,十个人中间至少有九个人会大摇其头。
    我个人童年时期在外祖母家曾经见识过祭拜火神的仪式,做仪式的人们板着面孔,非常严肃;观看的人们满街满巷,非常热闹。
    又,昔日读书,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其中开篇说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至于这花朝节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节日,一直不太明白。问老师,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个问题,直到遇到了网络,「百度」一下,才知道所谓的「花朝节」其实就是「挑菜节」。而中国古代,鞭春劝农,新正拜贺,元宵花灯,三月踏青,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拜月,三秋尝新,重九登高,冬至馄饨,腊八佛粥,……每个节日,都惹得古人隆重庆祝一番。
    ──事实上,我自己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多的、名字稀奇古怪的节日。就是渊博和迂腐之如孔乙己之流的老先生,恐怕也未必晓得如此多的本土文化信息,更何况我们这些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呢?
    毕竟,我们和一二百年前的,甚至是八九百年乃至上千年前的中国人相比,已经有了太大的差距。时光,慢慢把一些风俗和文化都打磨和风蚀掉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但是,不管怎么说,你都不能否认,上述的一些词语和概念事关乡村中国,在这片土地上,某些文化概念和节日曾经大大方方地存在过。这些东西,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曾经与我们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填仓节,就是一个与农耕有关的节日。在古代,粮仓满囤本来就是食不果腹的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人们创造出这个节日,想来与寄希望于解决温饱不无关系。至于仓神,最早则据说是被视作灵物的仓星。《晋书.天文志》里说:「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所藏也」,说的就是这颗星。但是,在中国,普遍还有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把文化的概念寄托在某些强大的人物身上。比如门神,因为唐太宗的缘故,就成了尉迟敬德和秦叔宝。一千多年来,这哥俩站在家家户户的大门口,从来不嫌疲倦。仓神也是如此,在古代,仓神被附会成了韩信。清代韶公《燕京旧俗志》里讲到,「相传仓神为汉代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不知何所根据而然。其神像系一青年英俊者,王盔龙袍……」
    这样说来,就给人一种掉书袋的嫌疑。但是,无论你是否承认,要想把这些信息传播给现代都市里的人们,还真需要摆这么个龙门阵不可。在中国的古代,节日名目繁多。而这些节日,本身也绝对与农业生产有关系。如果你仔细翻看一本叫做《图说中国节》的书籍,你就会发现。中国的节日,实在是太多了。古人日常生活所要经历的繁文缛节,实在是太复杂了。这种生活方式,如果放在节奏和频率日益加快的今天,估计会很让一些人感觉不耐烦……
    但是没有关系,在今天,在情人节、平安夜和元宵、中秋一锅烩的今天,已经有民俗学家做了相关的统计和研究。其研究的依据不外乎一些古书,比如《汉书》、《晋书》一类的历史书籍,比如《长沙县志》一类的地方志,再比如《东京梦华录》、《国朝会要》、《本草纲目》等等杂七杂八的古代随笔、医学著作或者其他你平时都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回头一顾的杂书。这些研究最后结集下来,并且出版了,凑成了我们面前的这本《图说中国节》。在春节将至的当口,在今天,给我们平添了积份文化气息和思古的情怀。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读物,《图说》一书确实内容丰富。尤其是对那些情感丰富、敏感而喜欢怀古的文化人士而言,应该更有一定的吸引力吧。
    我们和更远的先民,骨子里流着一样的血液。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人热衷于文化典籍类研究的缘故。西谚云:「怀旧,是永久的时尚。」我们身边的的事情,想来大抵如此了。(《图说中国节》作者:大乔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1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