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明清端午节俗:北方避毒与游赏 南方避瘟与竞渡(4)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人民政协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各地方别具特色的竞渡 
    竞渡曾是明朝宫廷端午的节俗之一,“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上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盖宣德以来故事也。”(陆容《菽园杂记》卷一)明清南方端午竞渡的节俗十分盛行,尤其在清代。竞渡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凭吊屈原的意义,明朝同样传承这一节俗含义,明人杨嗣昌在《武陵竞渡略》中说:竞渡事本为招屈,傍晚竞渡船散归时,“则必唱曰:有也回,无也回,莫待江边冷风吹。”竞渡时的悲歌表露着竞渡者的悲凉心态。
    但在楚地与其他地区人们更多地将竞渡看做是驱疫的节日仪式。“至于竞渡,楚蜀为甚,吾闽亦喜为之,云以驱疫,有司禁之不能也。”(谢肇淛《五杂组》卷之二)在四川、两湖端午竞渡风气最甚,福建人也喜欢竞渡,因为有驱疫的目的,虽然政府禁止,也无济于事。
    湖南是端午竞渡典型地区,我们不妨以明代湖南竞渡为个案,看看传统社会中竞渡的具体情形,“俗传竞渡禳灾”,“划船不独禳灾,且以卜岁,俗相传歌‘花船赢了得时年’”。湖南武陵地区的竞渡船一般用杉木,用干燥的杉木作龙骨尤妙,龙骨是一船的关键。船长九丈五尺为适宜,长的有十一丈五尺,短的有七丈五尺,俗有“长船短马”之说,意思是船长桡多,划得快。在竞渡时船的第一桨手最重要,他们一般都出身于江南打鱼人家,当时的名手称为“木老鸦”,他们履巨浪如平地。其他散桡手,皆先期以银米招募,临期挑选。头梢两人,击鼓、挥旗、拍板三人,船过十一丈,可坐八十桡手,九丈者坐六十余桡手,七丈者坐四十余桡手。“行船以旗为眼,动桡以鼓为节,桡齐起落不乱分毫”。人们在竞渡时要在江中扔桃符、兵罐(内藏米与杂豆),以乞求竞渡胜利。
    划船时请巫师压胜,有的要到深山中聘请名巫,称为“山老师”。山老师法力高,在比赛的前一夜,头人准备祭品,请巫作法,巫翻筋斗从船首翻到尾,然后撒荞燃火,名为“亮船”。鼓声彻夜不懈,以防对手的巫师偷作幻术。划船之日,巫师举油火发船,以火之红黑程度占卜竞渡的胜负。巫师拜的神是西河萨真人,在开船仪式中,巫师要念动咒语,打手诀,赤足跳罡七步,点火,火起船行。咒词有:“天火烧太阳,地火烧五方,雷火执常法,烧死诸不详,龙舟下弱水,五湖四海任飘荡”等等。船底还要用白茅从船首至船尾拂一遍,以防对手暗系物件,以阻滞行船。竞渡时,有各种习惯的技巧、玩法,或者前驱中流,阵容齐整,或者卷旗息鼓悄然整先,或忽进忽停,以疲劳对手,或一纵一横,挤兑它船,或甲船与乙船竞赛,丙船上前干扰,待甲乙准备与丙竞赛,丙船却抽身而退,让甲乙争锋,称为“送船”。或甲强乙弱,让乙先行,从后追赶,称为“赶船”。或自量力不如人,遇敌先逃,称为“怯船”。本无斗心,悠游竟日,称为“演船”。久习船事,足智多奸者,称为“老水”。后生新锐虽然竞渡不胜,说新木船无老水,输了也不惭愧。竞渡结束后,人们要供奉牺牲与酒,烧黄纸钱祈祷咒祈求平安,物品祭品随水流去,谓之“送标”。然后偃旗息鼓,悄悄地划船归来。渡船拖上岸后,架起,用毡覆盖,以待明年。(杨嗣昌《武陵竞渡略》)
    竞渡的情形,明李东阳《竞渡谣》中亦有描述:“湖南人家重端午,大船小船竞官渡。彩旗花鼓坐两头,齐唱船歌过江去。丛牙乱浆疾若飞,跳波溅浪湿人衣。须臾欢声动地起,人人争道得标归。年年得标好门户,舟人相惊复相妒。两舟睥睨疾若仇,戕肌碎首不自谋。严呵力禁不得定,不然相传得瘟病。家家买得巫在船,船船斗捷巫得钱。屈原死后成遗事,千载传讹等儿戏。众人皆乐我独悲,莫遣地下彭咸知。”由此可见,当时湖南百姓竞渡目的是为了避瘟。
    湖北竞渡亦十分壮观,袁宏道《午日沙市观竞渡》诗中描写了荆州沙市竞渡的盛况。“金鳞折日天摇波,壮士麾旄鸣大鼍。黄头胡面锦抹额,疾风怒雨鬼神过。渴蛟饮河貌触石,健马走阪丸注坡。倾城出观巷陌隘,红霞如锦汗成河。”(上述二诗引自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册)据明人张瀚说:竞渡南京为盛,福建次之。竞渡的舟船一般可容十人,大者大约二十人,鼓棹争先,顷刻数里,往来如飞。明后期杭州在西湖也开始仿效端午竞渡,但因为湖水平稳的关系,竞渡变成游湖的游戏。(《松窗梦语》卷之七)
    清代南方竞渡风气依然浓郁,两湖地区自不必说,在鄂西宜昌,有所谓大端阳之说,“五日竞渡,楚俗咸同。至十五日名曰大端阳。食角黍、饮蒲酒如前。十三、十四、十五,龙舟尤胜,与他郡异。”有人诗咏其盛况,“天下无舟不竞渡,峡中有鸟只争飞。”(乾隆《东湖县志》)孝感县志记载:县河每年造龙舟,谓之打龙船,说:“不打龙船人多疫病。”
    江南苏州、扬州、杭州等地作为吴越的故地,沿袭了端午竞渡的传统,不过有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游乐。重点展示舟船的华丽、水面的嬉闹等。
    苏州称竞渡为“划龙船”,苏州龙船根据城内的地理位置各用一种颜色为标志,龙船有旗杆,中舱伏鼓手,两旁划桨的十六人,俗称为“划手”。篙师手执长钩,站立船头,称为“挡头篙”。在船上高亭上有一个漂亮的小儿装扮台阁故事,俗称“龙头太子”。小儿根据指挥表演各种水嬉节目,有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船舵为刀式,执舵者称为“挡舵”。画舫游客竞相抛掷土罐入河,由龙舟中人竞争土罐,以此为乐。得土罐多者受上赏,号为“做胜会”。还有抛鸭入河,龙舟人入水争鸭的娱乐。出龙之前数天,就要祭祀神灵,预先演示,名为“下水”。上岸送神。称为“拔龙头”。龙船的当头之人,大都是里巷中的闲人。五月初一,互相往来贺节,称为“拜客”。然后人们每天聚集塘河之旁,当时男女老幼,倾城出游,“山塘七里,几无驻足之地。河中画辑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欢呼笑语之声,遐迩振动”。百姓买买耍货食品,“所在成市”,十天才结束,俗称为“划龙船市”。晚上万船灯火,尤为奇观,俗称“灯划龙船”。城中布坊人划小船,鸣金伐鼓,划桨如飞,俗呼“烟囱洞”。这是古代越人飞凫的遗制。(《清嘉录》卷五)
    扬州五月有龙船市,龙船市自五月初一起至十八日止。在四月晦日试演,谓之“下水”;止十八日牵船上岸,称为“送圣”。船长十余丈,前为龙首,中为龙腹,后为龙尾,各占一色。船上小儿表演同苏州。有人往水中掷乳鸭,或者掷土瓶、猪胞等,龙船执戈竞斗,称为“抢标”,舟中常有人飞身入水抢之。端午后,龙船由外河进入内河,称为“客船”。送圣后,奉太子于画舫中礼拜,祈祷收灾降福,“举国若狂”。(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
    杭州,端午竞渡的时间大约在五月初一至初十之间,竞渡如明朝仍在西湖,龙舟有四五条,船长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有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小孩装扮太子,站立不动,随秋千上下。旁边列有十八般武艺。船尾是蜈蚣旗。中舱下层敲锣,旁坐水手划船。如果做会,看船停泊湖中,龙舟四周围转,鱼贯而行,如有人抛物件,水手下水争抢。最难的是抢钱与鸭,钱易沉入水中,鸭则下水四处游走,“各舟争逐,大有可观”。(范祖述《杭俗遗风》时序类)
    端午节在明清时期依然保持了古代民俗两大传统:避毒保健与竞渡嬉戏,当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第一,人们的信仰心理有所弱化。人们的端午装束出现了偏向观赏趋向,无论是打扮小儿女,还是妇女佩戴健人之类都表现了这一点。在龙舟竞渡中,竞赛的意义虽然也仍然流行,在有的地方甚至很浓烈,但在江南大多成为一种龙船展示会,即所谓“龙船市”,竞技的形式也出现重大变化。第二,节俗中伦理社会关系有所强化。人们更多地将节日视为社交节日,相互往来拜节,馈赠礼物。即使是寺院道观也只是跟平常往来的施主、信众进行神符的馈赠。这些民俗现象都体现了明清节俗的新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