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端午的避瘟与竞渡 明清南方端午节俗主要有避瘟与竞渡。首先看端午避瘟去毒的节俗,明代南京,五月五日,同样有各种避毒措施,家家庭院悬道士朱符,人人佩戴五色绒线符牌,门户上用丝缕系一个独蒜,并用彩帛、通草制作五毒物:虎、蛇、蝎、蜘蛛、蜈蚣,然后连缀于大艾叶上,悬挂于门。(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兰汤沐浴是端午传统节俗,明时,兰汤不易得,人们五日午时取五色草煎汤沐浴。 在杭州,端午节称为“天中节”,人们以五彩丝系粽,以彩绒线编织经筒符袋,互相馈赠。僧道给施主送经筒轮子,辟恶灵符;医家给平时来往多的人送香囊、雄黄、乌发油香。家家买葵榴蒲艾,植之堂中,标以五色花纸,贴画虎蝎或天师之象。或朱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贴在门楹之间。有的书写“仪方”二字,倒贴于楹,以避蛇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熙朝乐事) 清代苏州五月初一,大户人家将道院赠送的天师符贴在厅中,以“镇恶”,肃拜烧香,至六月初一,始焚而送之。也有来自佛家的,大多以红、黄、白纸,用红墨画韦陀“镇凶”。而一般平民小户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上描姜太公、财神与聚宝盆、摇钱树之类,得到符帖的人必到寺院道观上香舍钱。打鬼的钟馗出现在苏杭端午时节,是清代新起的节俗,苏州人家五月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祛邪魅”。“杭俗,钟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当时有诗叙述其事: “榴花吐焰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眼如点漆发如虬,唇如腥红髯如戟。看彻人间索索徒,不食烟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间,处处端阳驱疠疫。呜呼!世上魍魉不胜计,灵光一睹难逃匿。仗君百千亿万身,却鬼直教褫鬼魄。”(卢毓嵩诗,引自顾禄《清嘉录》卷五) 除了钟馗的威慑外,人们还要服用或装饰各种避瘟祛毒的节俗物品。 雄黄酒是端午必喝的药酒,它用雄黄末、菖蒲根屑入酒,人们不仅口服,还用喝剩的酒涂染小儿的额头与手掌足心,在墙壁间洒酒,以祛毒虫。佩戴雄黄荷包避邪,用钱编成老虎头形,系在小儿胸前,称为老虎头,又作老虎形的肚兜,以示威猛。 小儿童在端午节还要戴长寿线,长寿线用五彩丝结索而成,人们将长寿线系在手臂上,男左女右。杭州也有此俗。还有一种称为“健人”的小饰品,用金银丝、彩绸等制作人骑虎的形状,极精细,妇女用它作为头饰,人们之间互相赠送这种健人,健人在杭州也流行,这就是古代所说的艾人,其祈求人身保健的意义甚为明了。 端午苏州男女佩辟瘟丹,或者在家中焚烧,加上苍术、白芷、大黄、芸香之类,“皆以辟疫祛毒”。蒲剑蓬鞭是端午驱鬼的利器,“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民间还要在端午日采百草,俗说此时百草都是药,称为“草头方”。药市收癞蛤蟆,取蟾酥合药。除了避疫的诸般节俗外,苏州人端午还有庆赏的习俗。人们在瓶中供枢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头簪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人家各有宴会庆赏,药市、酒肆给主顾馈赠雄黄、白芷、苍术、酒糟等。各业工人也都歇业,成群结队到酒肆饮酒哄闹,名为“白赏节”。人们在市场上购买包裹像秤锤样的秤锤粽,祭祀祖先,并互相馈赠。(《清嘉录》卷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