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山川河流的信仰,自古有之,到了隋唐五代,仍然保留着这种观念和实践。对五岳、四镇、四海、四渎的祭拜,这时已列入了国家的祀典。唐制规定,“立春之日,祭东岳泰山于克州,东镇沂山于沂州,东海于莱州,东渎淮于唐州;立夏之日,祭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山于越州,南海于广州,南渎江于益州;季夏土王日,祭中岳嵩山于河南府;立秋之日,祭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及西渎河于同州;立冬之日,祭北岳恒山于定州,北镇医无闾于营州,北海及北渎河于河南府。各于其境内,本州长官行焉。”[1]名山大川、江河湖海,都是国家祭祀的对象。 在山岳信仰中,最典型,影响最大的是五岳信仰。与自然界的其他奉祀对象一样,五岳既列入了国家的祀典,但同时又是民间崇拜的对象,此以五岳中的华山信仰为例,对这一时期的山岳信仰略作介绍[2]。 华山位于华州华阴县南。据上引唐制,每年立秋的这一天,政府都要组织祭祀华山,由华州刺史主祭。华山因为唐玄宗的关系,在五岳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唐玄宗生于乙酉年(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酉主西,而华山为西岳之尊,所以是唐玄宗的本命之山。唐玄宗将华岳山神封为金天王,并立了一座高五十余尺的碑。后来甚至开凿险路,准备前往华山封禅,但因祠堂火灾而作罢[3]。据说唐玄宗一次前往华阴,见到华山神在路旁接驾。问左右,都一无所见。惟有老巫阿马婆称:“三郎(指华山神——引者)在路左,迎候陛下。”[4]可见玄宗与华山神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与国家正规的祭祀不同,民间信仰中的华山神具有明显的世俗特征。据称,卢肇与友人游华山,梦见一老妪正在煮橡子为食,自称是“华岳神姥”。“卢曰:‘且儿为五岳神主,厌于祷祠。母食树子,岂无奉养之志乎?’母曰:‘以鬼神之道,虽有君臣父子,祸福本不相及矣。’祈祭之所,不呼字名者,不得享焉。”卢肇命庙祝在庙中别置神母位。自己也经常在家中祭祀[5]。 华山神不但有母亲,而且还有儿子、女儿和三个妻子。天宝进士刘可大,就曾遇见华山神的儿子,“状若贵公子,服色华侈”[6]。而华岳神第三女,也曾逼迫一位举子娶自己为妻[7]。华岳神有王、杜、萧三位夫人。据称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李湜谒华岳庙,“过三夫人院,忽见神女悉是生人,邀入宝帐中,备极欢洽。三夫人迭与结欢,言终而出。临诀,谓湜曰:‘每年七月七日至十二日,岳神当上计于天,至时相迎,无宜辞让。今者相见,亦是其时,故得尽欢尔。”此后七年,每到七月七日,李湜便昏昏似睡,三天以后才能醒转。在这期间,与三位夫人“各尽其欢情”。每次醒来之后,李湜都要病十几天才能恢复,后来佩戴了道符,才摆脱了华岳夫人们的纠缠[8]。 在民间信仰中,华山神能够预卜休咎吉凶。如唐初佐命功臣裴寂早年穷困,隋开皇年问(公元581—600年)任左亲卫,“每徒步诣京师,经华岳庙,祭而祝曰:‘穷困至此,敢修诚谒,神之有灵,鉴其运命。若富贵可期,当降吉梦。’再拜而去。夜梦白头翁谓寂曰:‘卿年三十已后方可得志,终当位极人臣耳。”[9]无独有偶,唐初名将李靖在贫贱无告时,也曾经前往华山庙祷诉,“请告以位宦所至”,“出庙门百许步,闻后有大声曰:‘李仆射好去。’顾不见人。后竞至端揆。”[10] 卜吉之外,华山神还有送子的功能。唐人张克勤先置一妾而无子,母亲祈祷华山神求子,果然生一男儿,取名最怜。后来,张克勤娶妻之后,母复求祷,妻又产一子,但妾生的儿子却日加羸弱。母亲祈神保佑,梦见华山神对她说:“郎君分少子,前子乃我所致耳‘令妇复生子,前子必不全矣。”不久,前一个儿子果然不治而死[11]。 这一时期民间华山信仰相当普遍。张籍诗:“金天庙下西京道,巫女纷纷走似烟。手把纸钱迎过客,遣求恩福到神前。”[12]王建《华岳庙》诗也称:“女巫遮客买神盘,争取琵琶庙里弹。闻有马蹄生拍树,路人来去向南看。”[13]反映了华山金天王庙当时香火旺盛的状况。 与山神一样,水神的崇拜在这一时期也很普遍。黄河、淮河、长江等都列人了国家祀典。耿湋曾作《贺李观察祷河神降雨》诗“质明斋祭北风微,驺驭于群拥庙扉。玉帛才敷云淡淡,笙镛未撤雨霏霏。路边五稼添膏长,河上双旌带湿归,若出敬亭山下作,何人敢和谢玄晖。”[14]是政府对河神的祭祀。张籍诗“欲辞舅姑先问人,私向江头祭水神。”[15]“向晚青山下,谁家祭水神。”[16]则反映了民间祭拜水神的风俗。 著名的唐代传奇《柳毅传书》,就是描写了洞庭湖龙王之女嫁与泾河神之子,不堪虐待,托儒生柳毅给父君捎信的传说。据说,顾希微曾在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遇到河神屈莫多,称:“更二千年,大江所在堤岸,当崩沙九里。”[17]自居易曾以“牙樯迎海舶,铜鼓迎江神”的诗句表现岭南的习俗[18]。在许浑摹状江南土风的诗中,也有“瓦尊迎海客,铜鼓赛江神”的描写[19]。李梦符还在诗中提到了南方水乡渔民“赛波官”的习俗: 村寺钟声度远滩,半轮残月落山前。徐徐拔掉却归湾,浪叠朝霞锦绣翻。渔弟渔兄喜到来,波官赛却坐江隈。椰榆杓子木瘤杯,拦煮鲈鱼满案堆[20]。 分布在各地的湖潭,也是人们祀祷的对象。白居易在一首讽谕诗中,描写了人们祭拜黑潭的习俗: 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潭上架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神之来今风飘飘,纸钱动今锦伞摇。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今杯盘冷。 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不知龙神飨几多,林鼠山狐长醉饱。 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 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21] 裴谞也在诗中提到了人们立庙祭祀潭神的情形。“老农老圃望天语,储潭之神可致雨。质明斋服躬往奠,牢醴丰洁精诚举。女巫纷纷堂下舞,色似授今意似与。”“高垣墉兮大其门,洒扫丹雘壮神居。使过庙者之加敬,酒食货财而有馀。”[22] 五岳、四镇、四渎之外,国家祀典中还列有东、南、西、北四海海神。与山岳神和河神一样,海神也是民间崇拜的对象。张籍《蛮中》诗描写南方风俗:“玉环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23]李贺也在诗中描写了女巫迎海神的情形,“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冬冬。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俗鸣旋风。”[24]高骈《南海神祠》诗:“沧溟八千里,今古畏波涛。此日征南将,安然渡万艘。”[25]都是祭祀海神的史例。 与其他许多民间信仰一样,海神崇拜也与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李白《横江词》“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26]元稹《采珠行》“年年采珠珠避人,今年采珠由海神。”[27]行船、采珠,都希望能够得到海神的护佑。 这时岭南还有谒潮神占任期的风俗。“番禺令初到三月,谒潮神。看几神,知在任几年。其人善政,即洋洋而上,徐徐而下其数多至七。”[28] 选自《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吴玉贵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 -------------------------------------------------------------------------------- [1]《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 [2]参看贾二强《沦唐代的华山信仰》,《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 [3]《旧唐书》卷二三《礼仪志》三。 [4]《开天传信记》。 [5]《云溪友议》卷三。 [6]《太平广记》卷三○三“刘可大”。 [7]《太平广记》卷三○二“华岳神女”。 [8]《太平广记》卷三○○“李湜”。 [9]《旧唐书》卷五七《裴寂传》。 [10]《隋唐嘉话》卷上。 [11]《太平广记》卷三八八“张克勤”。 [12]《华山庙》,《全唐诗》卷三八六。 [13]《全唐诗》卷三○一。 [14]《全唐诗》卷二六九。 [15]《春江曲》,《全唐诗》卷三八二。 [16]《江南春》,《全唐诗》卷三八四。 [17]《云仙散录》“崩沙九里”。 [18]《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七“律诗”。 [19]《送客南归有怀》,《全唐诗》卷五三○。 [20]《渔父引》,《全唐诗》卷八六一。 [21]《黑龙潭》,《白居易集笺校》卷四“讽谕”。 [22]《储潭庙》,《全唐诗》卷八八七。 [23]《全唐诗》卷三八六。 [24]《神弦》,《全唐诗》卷三九三。 [25]《全唐诗》卷五九八。 [26]《全唐诗》卷一六六。 [27]《全唐诗》卷四一八。 [28]《番禺杂记》“看潮”,《类说》卷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