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皮影与皮影戏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戏曲艺术,其演出时所执影人和衬景,则属民间工艺品。皮影相传源于汉代,至宋代已成一种大众化艺术。元代极盛并流传到波斯。明清时形成不少流派,还流传到瓜哇、马来、暹逻、缅甸、日本等国。在清代众多流派中,以河北“滦州布影”最有名,其它尚有黄河两岸的“驴皮影”、湖北的“皮影子戏”、湖南的“影子戏”、福建的“皮猴戏”、广东的“纸影”、浙江的“皮囡囡”。皮影戏表演时,一般在夜晚设帐幕,隔帐点灯烛,帐后表演人员操纵皮影进出动作,并伴以唱曲道白和乐器。有的皮影戏班由把式(演唱者)、上手(也称鼓匠)、下手、中手、箱主等人员组成。所携影箱装有影人,影人配备约头像四百个,身子八十个,环境景片若干。头像依净脸(阳刻造型)、肉脸(阴刻造型)的生、旦、净、丑分类放置,有金刁纱帽包、大小神头包、高盔包、巾包、旦头包、扎巾包、雉尾包、杂头包等;身子有二十八件男女靠、八件蟒龙靠、八件官衣、八件敞衣、二件道衣、二件水衣、四件老生衣、六件女旦衣及数十件花旦、老旦、挎剑莽、披风、青衣、罪衣、僧衣、大圣衣、龙套、箭衣、背槌、背鞭、背剑、背刀、背斧、神靠等。
    北京皮影
    相传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自清中叶后,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
    滦州布影
    有二层涵义。一指河北滦县的皮影,据传兴于明初,但最早文献记载仅见清嘉庆年的《滦州志》。当地人不称滦州影而称“乐亭影”可能因唱腔为“乐亭调”而呼之。一指山东皮影。山东皮影据传也从河北传入,唱腔多为柳琴调。其刻工粗犷,敷色古雅,所演剧目为神话传奇和当地流传的历史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