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绝迹百年"打春牛"09响鞭 今后每年立春举行(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北京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牛王庙村”最后的农田和村民
    驱车从牛王庙小区出发,穿过三元东桥沿霄云路向东约两分钟车程,在三元桥高楼林立的钢筋水泥森林中间,一片有些荒凉的“废墟”展现在记者眼前。“荒地”中零星散落着一些平房,房前空场,“白菜”还埋在冻得硬邦邦的地里,一片片光秃秃的小树林勾勒出过去“村庄”的布局,这里就是“牛王庙村”最后的一片农田和村落。
    村子里的杨大爷今年65岁,说起牛王庙他已印象不深,指着三元桥的方向他告诉记者:“我小时候牛王庙就已经荒了。位置就在现在三元桥下,80年代建三元桥时,牛王庙就彻底拆掉了。”他告诉记者,“只听说清朝时候牛王庙曾经是祭拜牛王爷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五都要拜庙里的牛王爷。”
    记者注意到,现在村里最高的建筑是一座两层小白楼,门前挂着的牌子上写着“太阳宫乡牛王庙村村委会”。这已经是目前能找到的叫做“牛王庙”的最后一个“村子”,也是三元桥边已难寻的最后一片“农田”。村委会干部告诉记者,三元桥附近这一片,过去有东坝河村、牛王庙村、五里沟村三个相邻的村子,牛王庙在过去的牛王庙村里,解放后合并成生产大队,才统一叫做牛王庙村。
    村干部介绍,拆迁前有1000多户人家的“牛王庙村”其实是过去的“东坝河村”,而过去的“牛王庙村”和“五里沟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三元桥修桥时就已经搬迁。“牛王庙村自2007年启动城中村改造,如今村里还剩下40户,年轻人基本上都已经搬走了,今年内搬迁顺利的话,这块地将由开发商接手,这里的村民也会搬迁住进楼房。”
    “农田越来越少,牛王庙早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只剩下一座空庙,然后原来的菜地盖了桥、盖了楼,庙也彻底没有了。”杨大爷站在自己家门口,指着门前的秸秆地告诉记者,“从我爷爷那辈世代就靠种菜为生,如今就要搬家了,农转非,不种地了,也要住楼房了。”
        ■“牛王庙”或与“春场鞭牛”有关
    “北京东郊的牛王庙建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根据各地牛王庙的研究以及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敬牛王这一文化传统与中国自古以来作为农业大国的农耕文化有很大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专家刘铁梁告诉记者,牛王是中国民间信仰中保护牛类的免疫之神,旧时农家多供奉。每年正月初五,有祭拜牛王求耕牛平安的习俗。
    他介绍说,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北方牛王庙,画百牛于壁,牛王居其中,则冉伯牛也。宋代以来,多奉冉伯牛为牛王。冉伯牛本是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将他奉为牛王,是从其名字有‘牛耕’二字取意。画百牛于壁也是从其字‘伯(百)牛’而来。”刘铁梁说,根据村民回忆描述的牛王庙,由于年久失修,百牛图恐难以辨认。
    “至于那尊牛像,也可能与位于东郊东直门外立春鞭牛习俗中所供奉的春牛有关。”据介绍,历史上太阳宫一带农民多以种菜为生。“这一地区的主要古迹,多与‘农’字相关,立春官府迎春鞭牛的春场,在东直门外一里许,牛王庙则建在春场以北,有些资料记载说,这里曾供奉春牛,亦称春牛庙。”刘铁梁认为,这一说法目前并无原始资料作依据,但这样推断也不无道理。“经历过战乱和政治动荡,村民记忆中的牛像已不可考证,但牛王庙和立春打春牛这些物质或非物质层面的民俗遗产,都是中国的农耕文化留下来的,随着城市发展,农田变少,牛王庙这样的农耕文化遗产也就渐渐消失了。”
        牛节链接
    “宰牲节”:
    宰成牛求接近真主

    “宰牛羊,求赐福”,宰牲节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这天,北京牛街的回族群众都要会礼、朝觐,最后各家各户将准备好的牛羊宰杀后,分而食之,以求接近“真主”,得到恩赐。
    据介绍,宰牲节也叫古尔邦节,意为“献祭”、“献牲”,是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源自伊斯兰教义,教法规定凡经济条件宽裕的穆斯林,每年12月10日都要奉行宰牲礼仪,以求接近真主,得到恩赐,期限为3天,超逾期限,宰牲无效。而这些被宰杀的牛羊也有专门的讲究,必须是成年的牲畜,穆斯林于节日前备牲,牛羊必须健壮,“宰牲肉”分为三份,一份留为自用,一份馈赠亲友,一份施散穷人。“宰牲”时必须高念“真主至大”,才有成效。
    在北京回族聚居的牛街地区,每年宰牲节当日,穆斯林都要到“清真寺”礼拜,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七人合宰一头牛或每人宰一只羊,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要用黄土覆盖。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
        初五占牛:
    商家开市农家祭牛

    按照老北京旧时民俗,正月里从初一到初十每天均有特有的称谓和相沿成习的娱乐、祭祀、饮食、禁忌的内容。初一是占鸡、初二占狗、初三占猪、初四占羊、初五占牛、初六占马、初七占人、初八占谷、初九占麻、初十为豆日。这十天所占物种和人的顺序,有人说是根据女娲补天所造宇宙万物的顺序,有人说是西汉时期东方朔为了占卜新的一年各种物产的收成情况而设。旧日北京正月头十天的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当天的代表物象展开。
    初五占牛,名曰破五。传说这一天是财神爷赵公明的生日,商店营业,开门大吉。当天拂晓,掌柜的要率全店同仁向店内财神像行三叩礼,然后走到街头放鞭炮,在鞭炮声中把幌子挂出来,新年已过,开张做生意。
    商家开市,郊区农民则要在这一天祭牛王,除东郊牛王庙外,一些村镇也有自建牛王庙。据记载,牛王名冉耕,字伯牛,是孔子弟子,主司耕牛疾病健康,因旧时农耕依靠“耕牛”,农民这一天要拜牛王,保耕牛一年无疾无灾。也在这天,花农则到南郊花神庙祭花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