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成人礼”文化意义丰富多彩 “成人礼”之所以来到人类中间,成为人类文化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必定有它独特、深刻而又多种多样的文化蕴含。正是这些文化蕴含,支持着“成人礼”的存在和在历史过程的不同阶段得以延续。从大的来看,“成人礼”的文化意义集中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建立标志系统 从国内曾经存在的“成人礼”来看,建立标志系统,是非常明显的文化目的。冠礼、文身、凿齿、染齿、改变服饰等,都是如此。 由于建立标志系统的需要,“成人礼”的标志都选在明显的部位。冠礼、笄礼、帐房戴头是如此,文身也是如此。“成人礼”的文身在古吴越是文刺于额头,⑥高山族对于“成人礼”的文身就是在额头,黎族则在脸上,至于手脚上,则并不很重要的文身。 割礼虽然并不是最明显,但如果能理解我们后面所推定的“成人礼”作为一种婚姻一性关系的标志体系,那么,割礼仍然是非常直观的。 拔牙不仅明显,而且不容改变,因为凡成人者,只要一经拔去牙齿,便不可能再生长出来,而要检验是否成人只要露出牙齿一看便知。 世界上所有盛行“成人礼”的民族,建立标志都是最主要的文化主题,极端的是以完全毁伤自己的身体来建立标志,如菩托库多人在下唇和耳轮上塞进巨大的栓子,爱斯基摩人的男子则在下唇中两口角所穿的孔中塞进骨片、象牙、石子、木片等物。澳大利亚土著也有以在鼻子中穿进木条、骨片作为成人标志等。较为温和的则以象征性的仪式或物化作为标志。如赞比亚对女孩子“成人礼”的标志是裹毯子和挑毯子,穆里克人则以戴帽子来象征成人,阿卡洛列人则以截短自己的头发作为成人的标志等(是极端还是温和不说明文化进化)。 这一切的标志,形式上是区别成人与非成人,目的是区别成人与非成人可能享有的所有权力。 2.通过考验,确认成人 考验是“成人礼”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文化内容,通过各民族、落部或氏族间“成人礼”不同考验的人才能被接纳为正式成员。为了保证每一个通过“成人礼”的成人都可以承担成人的责任和义务,传统的“成人礼”对于成人的考验是非常严格的。 在火地岛的锡克兰人中,考验有两种形式,一是用带着面具的“魔鬼”对参加“成人礼”者进行恐吓,二是对妇女保守这种面具的秘密,否则将会被处死。至于曼旦——印第安人的“成人礼”中则有一个可怕的“波克杭”钩悬仪式,麦克劳德(W C Macleod)这样叙述: 曼旦人房屋有四根中柱,参加成丁礼者被用绳子缚在钩上举起未,悬挂在一根柱子上。他身体赤裸,手持巫术袋,钓上还系着盾牌。当悬挂完毕,便由一个随从将他旋转起来。他因旋转而虚脱,然后一个旁观者高呼:“死了!”把他弄下来放在地上,他一直躺到真的死去或苏醒过来,无人理睬。假如真的死去,被认为是“大神”带走了(这是很少发生的);苏醒则认为是“神”使他复生。⑦ 而潘格威人则用毒蚂蚁口丁咬和有毒植物扎刺等方式来考验参加成人礼者。这种考验几乎盛行于世界绝大多数拥有成人礼的民族之中,尤其是男性成人礼中。割礼、文身、凿齿、鞭打、恐吓等都是考验的形态。我国瑶族成人礼“度戒”的考验则非常具有典型性。度戒除了由师公作法请神、安名(即取法名)、喊村、路祭、睡阴床等仪式之外,还要经过上刀梯、踩火砖和翻高台的考验,只有通过这些考验者,才算真正地成人。因此,非常明显,考验只不过是为了确认成人。考验是手段,确认成人才是目的。 然而,同样非常有趣的是,所有这些考验,都与下面另一个文化主题相关联,即参加成人礼者的死亡一再生过程。 3.完成死亡——再生过程 在“成人礼”的死亡——再生过程中,死亡是手段,再生是目的。再生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新生,其本质结构是:死亡一再生一新生一生命一性权力(繁殖的权力),它以再生后的生命个体获得某种标志而结束,与建立标志归于统一。 “成人礼”中“死亡”的目的之一是与自己的儿童期隔断,同时,从男性来说是与女性隔断,从女性来说是与男性隔断,而最终是与原生命(末成年的生命)隔断。这种隔断在我国的一些“成人礼”中已经不是很明显,但部分改变自我,则还是明显可见的。黎族关于文身由来的兄妹婚传说中,妹妹文身,其实就是隔断原生命(妹妹)的一种有效手段。冠礼笄礼、穿裙子礼、穿裤子礼、凿齿、拔牙、文身都是改变部分原我以替代整个旧我的方式,目的是与未成人前的生命隔离分断。 既然与原生命隔断,那么就必然要有新生。这种新生有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脱胎换骨,它的最主要表征是给完成“成人礼”的新生者以一个新的名字。在我国冠礼笄礼后都要取字,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举行“成人礼”后都要赋予一个新的名字,并对旧名字实行禁忌。上海松江、青浦的“庆号”也是如此。 姓名从现代人看来,本应是一种符号,与主体没有本质上或内在上的联系。但原始人却将它视之为主体,至少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它象身体中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名字的恶意将导致对身体器官一样的损害。因此产生了种种禁忌,如不让人知道自己的真名,常常取两个名字,非隆重场合不使用名字等等。古时称字不称名,其原始含义也在于对名字的禁忌。据弗雷泽的研究,这些禁忌,主要是为了防止敌人利用巫术而伤及主体。⑧ 但名字的作用还包含另一层原始思维,即它象新生儿取名一样,标志着一种生命主体,这种新生命主体拥有蓬勃的生机就是因为他的名字是远离死亡,不被死神所知的。许多民族在年长之后还要重新取名,其文化蕴含也在于这儿。 所以,“成人礼”的新生往往以取一个新名字结束,这个新的名字就象婴儿一样,赋有新的生命。而这种新的生命,被隐含在文化之中则是繁殖的权力和能力,因此,“成人礼”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具有婚姻——性关系的权力,即具有繁殖后代的权力。 4.文化、生活、行为方式的教育 “成人礼”越是发展到后期,其文化教育的意义就越直观,因此,如苏联学者柯斯文干脆就认为,“成人礼”是一种教育的仪式。⑨ 确实,“成人礼”与氏族、部落或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在非洲、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中,女性“成人礼”就是一种集中式的学校教育,她们往往在女性月经初潮时举行各种仪式,或者隔离之后,由祭师或氏族部落中的年长者传授氏族部落的知识和各种生活交际的礼节。这种“成人礼”的教育方式,后来发展为秘密会社,甚至成为学校教育的先导。 在中国各民族中存在的“成人礼”中,文化教育同样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基诺族男女在举行“成人礼”时,长老们需要为他们传唱民族渊源的史诗,歌唱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法规”,讲授生产过程和传授古老的生产经验,并告诉参加“成人礼”者如何谈恋爱等等。而瑶族在举行度戒仪式时,除了一般的仪式之外,还需要讲述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进行民族传统以及谋求民族兴盛的教育,同时传授十条戒律:1.不得误杀生灵等畜类;2.不得呼天叫地毁骂日月;3.不得污骂父母六亲九眷;4.不得“将直为曲”(要求为人正派),不得贪财爱色;5.不得贪生畏死;6.不得邪淫生意;7.不得欺贫爱富;8.不得轻慢朋友、父母、兄弟;9.不得怕虎怕蛇,风顺雨行;10.不得骂师骂圣。⑩直截了当地教育参加“成人礼”者该如何做人,并且将生活行为标准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参加成人礼者面前。 不过所有的教育都体现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参加成人礼者从此必须结束可以不负责任的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进入成人群体,负起成人的责任和义务,成为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