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志书多记载:冬至节,“俗食小豆粥。传谓共工氏有不才子,冬至死为厉鬼,畏赤小豆,故食以禳之。”河北各地一向也有冬至日吃小豆粥的习俗,有的地方称作“小豆糜”。 吃小豆就是红小豆,不仅可以供日常食用,尚可入药。《本草纲目》载:赤小豆气味甘、酸、平,无毒。此豆以紧小而赤暗色者入药……可煮可炒,可作粥、饭、馄饨馅并良也。主治:下水肿,排臃肿脓血。(本经)疗寒热、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下腹胀满,吐逆卒澼。(别录)消热毒,散恶血,除烦滞,通气、健脾胃,令人美食。缩气行风,坚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士良)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暴痢后,气滞不能食者,煮食一顿即愈。和鲤鱼煮食,甚治脚气。(说)解小麦热毒。煮汁,解酒病。解油衣粘缀。(日华)辟瘟疫,治难产,下胞衣,通乳汁。和鲤鱼、蠡鱼、鲫鱼、黄雌鸡煮食,并能力水肿。(时珍) 为什么要在冬至日吃红小豆呢?前面已经提到有人认为是为了厌禳共工氏之不才子;《风土记》则认为:冬至日“赤豆为糜,所以象色也。”江西邵阳一带认为:冬至阳生……“作赤豆粥以禳疫。刘子翚诗:‘豆粥厌胜怜荆俗’。河南《陈州志》也说:“冬至俗煮赤小豆食之,以汤洒地,曰‘避瘟’。”“厌鬼”、“禳疫”、“避瘟”都是迷信色彩很浓的字眼,不可信或不甚可信。《五行书》也认为,赤小豆有避瘟疫的作用:“元日用麻子七粒,赤豆七粒,撒井中,避瘟疫。”但是,这只是经验的记载,还需经科学证明。李时珍用他的医疗经验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治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澼,解酒病,除寒热臃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以避瘟疫用止。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而。或言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死为疫鬼而畏赤豆,故于是日做小豆粥以厌之,亦附会之妄说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