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灵魂在哪里?就在于它所包含的人类的终极关怀,具有永恒的人性意义的东西。仔细探索中国人过春节的历史、风俗、文化,我们是能找回这座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的。在这个精神家园里,可以找到三种永恒的情怀: 一、对时间流逝的感怀。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在除夕这新旧交替之时,常感叹光阴似水,岁月无情,如明代文征明感叹“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几番除。”但常常因此而激励自己珍视光阴,如宋代席振起《守岁》诗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或抒发对未来的憧憬和展望,如明代陈宪章:“老去又逢新岁月,更来更有好花枝。” 二、爱与亲情。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强调,亲情——亲属之间的爱是最基本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始乎亲情,中国人如此,洋人亦如此。古人除夕之夜,全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火盆或炉子,相互道说一年来的成就,展望新年,互相祝福、鼓励,其乐融融,其情温馨。然而,现在不仅很少有围炉夜话的那种温暖气氛,甚至连谈话往往都被电视打断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我们与亲人沟通情感的机会越来越少,以至出现了很多家庭和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变得疏远和冷淡,因此我们需要除夕之夜那种交流与沟通的气氛。 三、信仰。在以往春节,送神、迎神、祭祖活动也是重要内容。中国人说:“三尺之内有神灵”、“抬头三尺有神灵”。中国人信仰的所有神灵,几乎都被赋予一种德性,一种善的人性。信仰的意义,在于它能给我们实践道德良知的激励和勇气,给我们违背道德良知的恐惧与压力,让我们做一个正义的、勇敢的、努力向上的人。 春节习俗不同于圣诞节,没有传教士的努力传扬,也非政府行为或专家学者可以预控。它主要是一种民间的传统行为,不是专家学者苦口婆心地告诉百姓应如何如何,百姓就能领情,就愿意按照专家学者说的那样去过。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演变而来,是一种群体意志的表现,是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目前春节正处在一个这样的困境:其一,它是断裂的,部分失忆的,它正在努力恢复记忆;其二,它经过断裂之后,又处在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有些不适应。但这正如《论语》,人们虽不大习惯先哲孔子的表述方式,但这掩盖不了他照耀万古的道德精神和思想,一旦人们发现了其中的思想价值,他就会重新焕发生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