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小至》中有“冬至阳生春又来”的名句,民间也有称冬至为“小阳春”的说法。为什么把冷到极点的冬至却与春天扯到一起了呢?这与“阳生”有着密切关系。传统的“阴阳说”在我国思想史、哲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民间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代人们多把“阴阳说”当成了认识客观事物与自身的指导思想,在解释冬至时也是这样。古人认为,冬至是阴中之阴,夏至试阳中之阳,物极必反,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冬至是极阴之至,所以阳其始生。后来,易学家们又在阴阳变化消长的系统图解——六十四卦中选出十二卦,其中有阳爻递增,从一阳在下的“覆”卦到六爻皆阳的“乾”卦和从阴爻递增的“姤”卦到六爻皆阴的“坤”卦,每卦代表一个月,排列在一起,象征一年十二个月的冷暖变化。称作“十二月卦”。暖,被认为是阳气,以阳爻代表;冷,被认为是阴气,以阴爻代表。冬至在农历十一月建子,卦像是“地雷覆”,初爻为阳爻,其他五爻都是阴爻。这一个阳爻便意味着阳生,它既是新生的又是发展的。下个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建抽)的卦象是“地泽临”,在下的阳爻便发展为二个了。到次年一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以“地天泰”卦为代表,下面的阳爻就发展为三个,阴爻与阳爻书对等。正月是立春之月,所以春节写对联厂有“三阳开泰”的。“三阳”成了“春”的代词,所以有“阳春”之称。“三阳”中之一阳,自冬至所在之月便产生了,那一阳不正是“春”的消息吗?杜甫说“冬至阳生春又来”、民间成冬至为“小阳春”就是这么来的。“冬至一阳生,古人以土炭试验阳气之上升。”(《新北县志》)笔者幼时曾听乡人说:冬至交节时刻以前,在地上挖一个小坑,放进几片鸡毛,交节时刻一到,鸡毛就自动飞起来。据说那就是地中阳气上升的缘故。 “冬至,互相拜节,拥炉会饮,谓之‘扶阳’”(《天津府志·南皮县》)“冬至,关门闭户,以养微阳。”(《虞乡县新志》)阳之所以需要“扶”、需要“养”,是因为“一阳生于下”,高“微”、弱,属“潜龙勿用”。 吹“葭六琯(即“管”字)动浮灰”。(杜甫诗《小至》句)是指古人的一种占测气候的活动,就是烧苇膜成灰,置于十二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当某一节侯到来时,某律管中的葭灰就飞出来,表示该节侯已到。俗称“交节”。冬至交节时,相应的黄钟管内的葭灰就飞动,黄钟是律管之一。十二律管分阴阳,六律属阳,刘律属阴。诗句中“六管”仅指数阳的六个律管。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很有点科学实验的味道。 阴阳观念几乎渗透到冬至各项习俗中。如冬至在南方流行吃汤圆习俗,福建《惠安县志》就认为:“冬至,阳气始萌,故食米圆。凡阳象圆,阴象方。五月阴始生,黍先五谷而熟,则为角黍(粽子),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以米圆,以象阳。圆,圆也。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这说明有些节日食品不仅仅可以使人果腹解馋,还可以诉诸人的心志,给人以文化享受,令人体味阴阳之理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