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元至正年间的李氏先祠祭祀宋代始迁祖,属于合族祠堂,但是“奉祀事而配以社”,将社祭附于墓祠,从而使墓祠兼有社庙的性质。但这是先有祠后有社的事例,与前面所说的陈氏鬲山府君相反。之所以如此,在于陈氏的事例产生于唐宋,那时宗祠尚未出现,故祭祖依附祭社。而李氏事例所在的元末,宗祠开始兴起,但是当时人们的祭社观念还比较强,所以将社祭附于先祠。类似者还有休宁山斗程氏,在明成化四年(戊子,1468)建成祭祀程灵洗的世忠行祠,正堂之外有为堂“各三间,以奉乡社” 。乡社处于行祠配的地位。 郑力民先生在探讨徽州宗族社会时,敏锐地抓住了广泛存在于徽州各地的社屋,探讨其与宗族的关系,认为徽州社屋的文化内涵经历了一个由侧重族社而为村社的演化过程。他指出:“在宋明之间一段有社无祠的时期内,徽州各姓包括祭祖在内的种种族事活动即是在社中进行,或以社的名义举办,从而这时的社即兼有后之祠的功能。” 我所揭示的上述事例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证明郑力民的观点,只是他把徽州宗祠兴起作为明代中后期的现象,我则强调明代中后期是徽州宗祠大规模兴起之时,而徽州宗祠的出现并且与社祭发生兼容可以追溯到宋元时代。我们既要看到宋元与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的不同特征,也要注意这两个时期徽州社会的内部变化过程和同质性。 墓祠祭祖还有休宁县南陪郭程氏,于至正八年(1348)建永思亭。朱升作记文介绍说:“休宁陪郭程君和卿与其从父饶州路铜冶场提领贵老,立亭祖墓之旁,题曰‘永思’,以飨其先。又置膳茔之田,定合族之约,俾后人世守之。” 程氏建祠的重要目的是合族。徽州吴氏先墓位于存山,吴氏建有墓祠思存堂 。 2、功德寺、坟庵与寺观立祠 宋元时期徽州宗族祭祖往往依附或者结合于佛道及其寺观。弘治《徽州府志》卷十《寺观》在介绍当地著名寺观时,提到一些寺观与祭祖有关事情,为了便于了解,我们将其列表如下: 弘治《徽州府志•寺观》所载祭祖事例表 县别 序号 名称 记事 歙县 1 崇福寺 宋察判汪时中建,母金氏夫人祠墓在焉 休宁 2 齐祈寺 在二十一都,唐会昌中建,宋庆元乙卯僧净昙迁于夹山,西庑有率口程氏祠 3 审坑庵 在县东南四十里,旧名天王堂。宋淳佑四年孙万登建大佛、钟楼、华严阁,又东偏讲堂奉孙吴二氏神主。元主簿曹泾记 4 著存观 在县西五十里,宋珰溪金桐冈竹所为父进士金革墓前建,程纯祖记 婺源 5 宏山庵 在三十一都,宋绍兴庚午僧弥寿、邑人胡十三建,元皇庆癸丑德兴桐川胡文英?建墓祠,胡云峰记。至正壬辰兵毁,国朝洪武间僧法真重建 祁门 6 忠国显亲下院 在邑北五里万石,旧名霄汉资圣院,唐乾宁三年建,宋大中祥符八年丞相汪伯彦之祖重建,敕功承恩,建炎初伯彦请于朝,敕改今名,而筑祠写真祀于寺。…徐季洪序其事,刻之石 7 报慈庵 在六都,宋绍兴十七年建,里人程伯原之母乃丞相汪伯彦秦国夫人之女,创是庵以奉丞相 8 祖成庵 在十二都,……宋里人汪伯俞建寺,写二公像以祀之。 绩溪 9 崇真道院 在县东南仁里,宋元祐甲寅里人程县尹文彬建,捐田地八十二亩,以助修理,后毁。国朝正统丁卯程朝宗、程思仪等陈其事于县,乃令徙于新兴寺,侧有程氏先祠在焉 10 乳溪道院 在仁慈乡一都,元元贞乙未市民胡信建,后废。国朝洪武初胡仲彰重建,舒頔作记,有胡氏先祠在焉 表中属于墓祠或坟庵的有序号1、4、5、7诸例,属于功德寺的有序号6的事例,属于寺观立祠的有序号2、3、8、9、10诸例。下面在结合表中没有的事例分类说明。 所谓功德寺,就是由皇帝敕赐达官贵人的寺院,用来以佛教仪式荐福祖父亡灵,设置者需自办田产并造寺,然后申请朝廷赐寺额。功德寺出现于唐,盛于宋 。表中序号6的祁门忠国显亲下院,是在南宋初年作为功德院的。汪氏在寺中建祠设置画像。宋代歙县程氏的功德寺也是墓祠,程敏政《宋丞相程文清公墓祠记》说: 歙之古城关有昭孝积庆寺,宋丞相程文清公元凤之祠墓在焉。初公之葬也,建寺营坟,皆出朝典,一时哀荣之盛,故老犹能道之,盖于今二百年矣。寺既毁于元季,赡坟田亦为前住僧所私鬻。公六世孙孟亿两人者,大惧祠之寝废,乃捐己资,赎田归寺,又与令住僧常贵募财力鸠工。寺为正堂三间,左右掖室二间。以旧祠湫隘岁时不能容子孙之展谒,增葺五间,门庑、畜廪、宾舍、僧房次第告完,缭以樊墙,涂以丹垩 。 程文清为南宋理宗、度宗时人,昭孝积庆寺是他的功德寺,建于坟旁,也具有墓祠的性质。该寺毁于元季,明代增葺,则变功德寺为典型的墓祠了,由于新祠是为了子孙岁时展谒,成为宗祠。 坟庵,通常是委托僧道于墓旁房屋守墓也便于墓祭,由于庵逐渐由守墓向祭祖转化,也就成了墓祠,同时庵还具有寺的性质。所以坟庵和墓祠有时不易区分。坟庵在宋元时代是比较盛行的,明初朱吉(1342-1422)说:“近世大夫士立家庙外,或有于墓所建庵,延释流之香火之奉春秋拜扫以追时思。” 反映了墓所建庵祭祖的情形。上表中有四例是墓祠或坟庵,其中三例是宋代的,一例是元代的。关于序号7的祁门程氏报慈庵,程敏政《祁门善和程氏重修报慈庵祠宇记》有更详细的介绍,他说南宋初年伯源(即伯原)兄弟“立墓祠以奉祀”,“尝推始迁之义列祀中奉以下诸祖于报慈,入田以饭僧,每岁清明蒇事则燕享以合族,盖三百年矣。” 报慈庵作为墓祠用来合族,成化时该族重修是祠。歙县的善应庵,“买田十亩,筑室十间,田以供粢盛,屋以祀其先。” 规模可观。 寺观立祠就是在佛寺道观立祠祭祖,它有多种形式。上表中的五例,至少有三例是宋代于寺观立祠祭祖。序号2的休宁率口程氏在齐祈寺西庑建祠祭祖,汪循《柏山祠堂记》也记载了该祠:“宋三三宣议府君讳敦临姓程氏,既定卜居于率口,复捐资辑众,徙里中齐祈梵刹于柏山。既没,释者净昙德公,乃相与筑祠肖像于刹西偏,昭祀不忘。公嗣遂割祭田若干亩,畀之以为常祀。”并评论寺观立祠说:“予惟祠堂作于《家礼》也,中世以来,才智有力者每假营创而因以寓于浮屠老子之宫,其意以为家之造废不常,有朝富贵而暮丘墟者,不足恃。足恃以延吾祀者,不若旧院名刹,事变不迁,能久于世也。” 他把寺观立祠作为“中世”祭祖的特点,指出其原因在于借寺观以存祠祭祖先。这是因程敦临有功于寺院,所以寺院为他筑祠肖像,程氏进一步为寺院割祭田。此外,祁门程村程氏始迁祖琬“三世孙寿,当宋时为贵溪学官,始以儒学发身而迪其人,寿五世孙天禄始入田于颐真道院,以奉其先之祀。” 程氏因向道院施田而附设祠堂祭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