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开设了一门介绍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课,经常有同学问,怎样树立起新时代的行为规范?“去读读《礼记》吧。”《礼记》的主题都是讲如何修身,例如说“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要懂得自谦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摆地摊的,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不要因为贫富和地位等因素而歧视别人。《礼记》又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是说人要懂得谦虚自守;“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看到钱财,不要总是想怎么去占有它;遇到危难,不要总是想怎么去逃脱它。又如“公庭不言妇女”、“公事不私议”、“朝言不及犬马”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格言、警句,如果大家都能谨记于心,社会风气就会好得多。 清华有些理工学生非常可钦佩,他们非常喜欢学习古代经典。有一次我听说有一些研究生在自发地学习《礼记》,我问一位同学:《礼记》的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毋不敬”,你知道它的意思吗?那位同学听后觉得有些奇怪,因为这三个字都认得,有什么难解的地方呢?我告诉他,礼是以敬为主的,所以朱熹说“毋不敬”是一部《礼记》的纲领。我在清华讲课时,要求学生在心里有一个大写的“敬”字,要时时想到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老师,尊重学业。有了这个大写的“敬”字,很多事情你就知道自律了。我们现在老是要求学生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总是在行为上作硬性规定,而很少让学生在内心把“德”树立起来,所以效果很差。如果让学生懂得礼的核心是“敬”,那么就可以让他凡事用这个“敬”字去衡量,效果就会好的多。 现在大学里边上课,上课迟到已经是屡见不鲜的现象,而且迟到之后毫无愧疚之色,大摇大摆地走进来。此外,上课时打手机,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连站都不愿站起来。殊不知,这样做既不尊重老师,也不尊重自己,是胸中没有“敬”字的表现。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为“毋不敬”三字作注的时候说:“礼主于敬。”唐朝的贾公彦《礼记疏》申述郑玄的话说,古人把礼分成吉、凶、军、宾、嘉五类,五礼的实质,无一不是通过“拜”的形式来表达“敬”的。夫妇相敬,君臣相敬,士与士相敬,对自己的亲人就不用说了,那怕已经逝去,依然要保持敬意。由这个“敬”字,可以衍生出很多东西,就会有礼让。文革时候造反,老师也成了资产阶级,我怎么会尊敬你?我不反你就是好的。现在这些流毒并没有肃清。 我以前看过一个报道,贵校的一位副校长到韩国某大学访问,对方校长陪着参观校容,走到某处,有几个韩国的学生正在那里玩,他们看到校长陪着客人过来了,马上自动站到路边,向校长和客人恭恭敬敬地鞠躬。北大这位校长很惊讶,说我在北大可没享受过这种待遇!今天我在来北大的路上遇见我们清华中文系的老系主任徐葆耕教授,他问我去哪里?我说去北大作一个关于礼乐文化的讲座。他很感慨地说:“我最近老坐公共汽车,我已经六十八九岁了,从来没有人给我让过座。让我感到难过的是,这趟车上大部分是北大、清华的学生。”当时听了,我也很惭愧,我们作为老师,没有跟学生讲做人的道理,没有讲“毋不敬”的道理。无论什么事情,你首先应该为对方着想才对,比如你在家里开电视机或者开生日聚会的时候,应该想到,我这么闹,会不会影响邻居休息?人家还能不能看书?在饭店里面吃饭,不管周围有人没人,我们都喜欢大声嚷嚷,这也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嚷嚷惯了,到了哪个国家都是一样,闹得人家饭店里的客人没法谈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