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辛先生上节讲到在古人心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纳(内)、入)”(盛装物件)和“设”(陈设布列),而纳是青铜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纳的基本目的是“示和”。那么具体又如何“设”呢?下面他将继续论述。——编者按 而为什么要炤物、象物?为什么要用青铜礼器象物?其意义可谓重大。这就是《尚书》所说的“神人以和”,《左传》所说的“使民知神奸”,“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礼记》所说的“慎终追远”、“报本返始”。以青铜礼器的纹饰图像来象物示和,也就是图饰象征生人自身所由来的神物于宗庙礼器,以求天人或神人之和谐,正反映出一种宗本重原重传统的意识和一种本然的归属感,体现出中国文化“循天道,尚人文”、尊天敬祖、既重道统,更重血统的道德伦理品格。因此《易·系辞上》说:“制器者,尚其象。”尚象以示和,以求神人、人人之和谐。由此我们可知今天所见考古发掘所得或传世的大量青铜器上所是形形色色的象生类图像纹饰,如龙、如凤(鸟)、如蝉、如蚕等,就是由金所昭(炤),而用以“使民知神奸”,“能协于上下”的“物”象,而既不是单纯的美化装饰,又不是某学者所谓帮助巫觋通天的动物。 所谓“设”,即设金,也就是设置布列青铜乐器钟铃之属。设则见情,《礼记·哀公问》中的一段记载可视为上揭《礼器》篇:“金次之,见情也”的一个有力佐证:“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 宗庙祭祀时,须首先以青铜钟之类器具奏乐,激扬和声,以感通神灵,协于上下,振发感情,进而敬献颂歌,用报祖先之大德。《周礼·春官·典庸器》:“掌藏乐器、庸器,及祭祀帅其属而设筍虡。”庸器即彝器,即宗庙礼器。筍虡即钟镈之类青铜乐器的悬架。钟镈悬挂起来才可以发声为乐。《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而钟,音之器也。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舆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槬,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杜注:“亿,安也”)则乐。”《国语·周语下》:“(伶州鸠曰)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金石以动之……如是而铸之金……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可见设金为乐即旨在和物,和人。和物即神人相和;和人即人人相和,也就是社会和谐,以至天下和谐。物和是前提,人和是目的。故《周礼·春官·小宰》讲礼职:“以和万邦,以谐万民,以事鬼神”。而三代青铜钟多自铭“和钟”、“协钟”,即其明证。 和则乐,和则“见情”。荀子曰:“乐者,乐也,天地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乐论》)乐就是使人快乐,齐就是协调一致。乐的基本作用就是可以充分表现人的情感本源及其变化,可以使内在情感以一种适宜的状态表现出来,从而使人心心相通,和合协调。这就是《礼记·中庸》所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而典礼时由乐所发或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情感,之所以中节,之所以适宜,之所以和,就在于它是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和感恩、报恩之情。这实际也正是礼的根本精神和由来:“先王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礼记·礼运》)。 总之,青铜器之所以被历史性地选择为重要礼器,最终还是在于“礼”,在于礼的特质及其规定性。 张辛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物及书画鉴定家、收藏家,书法家,古诗文、碑志写作名家,中国最早的考古学博士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