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董玉和作出的选择,让他的名字响亮了300余年。 光是这一点,就能演绎出很多故事来。 另外,董玉和与地方帮派之间的恩恩怨怨,更是有“戏”可做。 据记载,玉和酱园因工艺独特品质上乘,生意兴隆,而受到地方帮派的非议排挤甚至挑斗。但董玉和恪守“和气生财”的原则,不与人争不与人斗,最终凭借实力和人格站稳脚跟。同时,董玉和在苏派与湘派醋系、苏人与湘人的融合方面亦展示出了超凡的“和”的智慧。在醋系融合上,他把湘苏两派的优势进行互补,各取所长,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创一家的“玉醋”;在苏人与湘人、苏帮与本地帮派的融合中,董玉和更是把“相融共生,和为金玉”发挥到了极致。董玉和可以说是最早具有本土化意识的商人,他在玉和酱园中大量使用湖南人,达到一箭三雕的效果——首先,尽管本地人排斥他,但他不排斥本地人,他尽可能在酱园中安排本地人工作,让本地人有机会了解和接受江苏人;其次,利用本地人和本地顾客打交道,减少了语言、心理和习俗障碍;最重要的是,他培养了大批的本地酿造技师,把苏派醋和醋文化带到湖南融入湖南,并且得到长足发展,因而带动很多江苏人到湖南开设醋坊酱园,形成了名噪一时的“苏帮”。 董玉和与地方帮派之间较劲的结果是,他自己成了“苏帮”的首户和老大。这个结尾非常有戏剧性,相信编戏说剧的人们都会爱上它。 玉和小史 “玉和”是长沙最古老的酱园,由苏州人董玉和于清顺治六年(1649)创办于原小西门正街46号,名为董玉和酱园,以名产玉醋享誉省内外。民国初期,长沙酱品行业形成苏州、南京、浙江、长沙四帮,“玉和”是苏帮酱园的首户,清光绪二年(1876),转由蔡春林经营,更名为蔡玉和。 1889年后,又改由沈万山经营,再更名为沈玉和。 1911年沈家败落,由叶培生、徐铭笙、叶雨成、雷祖会(公产股)四股接顶,改牌为老玉和,有6个作坊、1个铺面,员工35人。 继玉和之后,苏州人先后来长沙开设作坊的有集成、松茂恒、蔡祥泰、沈丰盈、源春坊、元和坊等,以经营酱园、苏酒为主,兼营醋作,但醋作远不及玉和酱园。 民国三十四年(1945),叶培生拆股,改牌玉和,由杨步云任经理。 “文革”期间,玉和酱园更名为“立新酱园”。玉醋被更名为“漆醋”,玉醋的产量和质量曾一度下降。 1983年,恢复名牌老店,又更名为“玉和醋厂”。 2002年,组建长沙玉和酿造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