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孔子的食疗养生法很现代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辽沈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虽然孔子没有对饮食问题发表过论述,但是他的饮食观仍然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他最早提出了关于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内容,对中国烹饪观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现在仔细看来,孔子有关食疗养生的看法甚至是很现代的。
        少吃难消化的肉食
    《论语》中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席上的肉虽然多,但不能超过吃饭的量。
    和植物性食物相比,肉食是较难消化的。肉食动物的胃液PH值小,为强酸,而人的胃液PH值大,酸性弱,故吃肉不可过多。此外,从牙齿、肠道来说,人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孔子的观点,是经验之谈。
    特别是中老年人群更要注意,动物性蛋白质摄取得越多,钙质就越容易排出体外。建议成年人冬季一天吃肉最好不超过90克。对于老年人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可以多吃不含胆固醇的“植物肉”,如用黄豆及豆制品代替肉食。
    按时吃饭不能过饱
    《论语》中说,“不时,不食;不过食”。
    这句话强调了按时吃饭的重要性,并且提醒吃饭的时候要少食而且不能过饱。
    其实,人只要定时吃饭,不胡吃和没有规律地吃就是最好的长寿法则。饥一顿饱一顿,是十分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而且,按时吃,也要只吃七八分饱,这时,人才有胃气,消化能力才强,营养吸收好,身体才健康。孩子更不能积食,故有“要想小儿安,七分食物三分寒”的说法。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属土,而土能生金,肺属金,脾胃好了,肺才能好,才能起到宣发肃降的功能。故中医有“培土生金”之说。孔子对此十分清楚。故告诉人们“不过食”。
        吃精细食物便于消化
    《论语》中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句话的意思是: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就是说,食物要精细,不能太粗糙,如蔬菜或者肉类要适当地做精细,肉宜加工成肉汤,不可吃大块的肉,这样更有利于肠胃的吸收。
    虽然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认为这种精加工方法会使食物丢失大部分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的物质。但其实在冬季,这种“精细”的烹饪方法还是很可取的。因为冬天时,人们的活动量明显减少,这个时候把蔬菜或者肉类适当地做细有利于肠胃的吸收,而且便于食物营养更充分地释放,有利于身体迅速汲取热量。
    从现代角度说,食不厌精,还可理解为挑选食物要精,不可简单化,不要在超市中随意购物,对于含有抗生素、香精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的食物,要远离。平常的大米白面,可少吃,对于糙米、全麦粉,可适当选择加工的成品食物食用。
        每天都应该吃点姜
    《论语》还称,“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生姜的保健功效,意思是说,一年四季人们每天都应该吃姜。据说孔子就有每天饭后嚼姜数片的习惯。
    在我国,食姜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人工栽培姜。生姜性味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多种功效。其中许多功效已为人们所熟知,如喝生姜红糖水治感冒,是民间行之有效的方法;用生姜止呕吐有良效,故生姜有“呕家圣药”之称。生姜除被用于治疗呕吐和感冒外,还被用于治疗肠炎、痢疾、急性睾丸痛以及急救。生姜外擦对白癜风、斑秃、手癣也有一定治疗效果。由于姜是极好的保健食品,所以民间有“早上3片姜,赛过喝参汤”及“十月生姜小人参”之说。
    在冬天,更要多吃姜。冬天吃姜,不仅仅是因为它新鲜,而且吃姜更符合秋冬去寒邪、养阳气的规律。比如有些人到了冬天就容易手脚发冷,而且怎么捂都难热乎,如果这些人是因为寒邪湿邪导致经脉堵塞,使阳气不能外达四肢,那么他们可以适量多吃点姜,就可改善这个问题。
        进餐礼仪
    “食不语”是种健康要求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卢秉久介绍,孔子很讲究吃相,提出“食不语”,这其实是一种饮食卫生,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现代人的饮食健康要求。吃饭时说话多了,容易让食物卡住喉,引起剧烈咳嗽、气急、脸红,有时还会咬伤舌头、嘴唇。尤其影响食物的吞咽和胃液的分泌而不利于消化。
    从中国餐桌礼仪角度讲,孔子的“食不语”同样适用至今。用餐过程中不要说话,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力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也是不合礼仪要求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