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这些按酒食物的细目中可以看出,宋人挑选下酒菜点时,是以时新果品为所有菜点中的上上之选的,这一把水果当做下酒菜并且异常看重的习俗,今天已不复存在,看起来也显得奇怪。合理的解释应是:那时的水果 种类、种植面积和产量都非常低下,故以时新果品为希罕之物,以之力下酒等菜馔。而下酒的肉食奶酪鹅、肥蚱,都是采用“蚱”的方法加工制做的,《释名》中的“释饮食”云:“蚱,滓也,以盐米酿之如蕴,视邙食之也,”它不仅可以用来酿鹅、酿色,凡是用盐米酿制肉类的方法,旧时都称作“蚱”,实际上就是现在的糟鱼、糟肉一类的食法。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仍盛行这种加工肉食的做法,它对我们了解《水浒传》中酿鹅、肥蚱是怎样做成的,不无帮助。如湖南省的苗族人蚱肉时,先把鲜肉切成大块,然后一层肉一层盐。层层相压放在专门腌制食物的大坛里。三天后,生盐溶化进入肉内,人们再烧些糯米饭同甜糟混合,和肉块一块擦搓,最后放一些辣椒粉及其它一些配料,把坛口密封。随吃随取,肉类一般能保存1——2年不坏。 《水浒传》中这些宋人高超的宣传手段,最常见的是采用了酒幌子做招牌广告。酒幌子又称为酒旗、望子。招子、酒帘,大酒店常常在楼前竖一望竽,用青布或绸缎精心裁制好挂在望竿的顶瑞,远处的旅客行人一见它,便知是能够歇脚喝杯酒的酒店快到了。小酒店多用一把草帚儿充做酒旗,时时称草刷儿、草稿儿。林冲落难流配到沧州,牢营里差拨叫他去军草场接管军马草料。由于正逢风雪飘摇的冬季,天寒地冻,林冲为御寒去买酒的店家望子就是草帚,只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在那样荒僻的村落,又是风雪肆虐之时,若不是有这个草帚儿,林冲还真在当地找不到这唯一可以买到酒的地方。酒幌并不只是一种光板无任何内容惹眼的标志物,一些有眼光的酒店主,还在酒旗上面做文章,如景阳冈下的酒旗上面,酒家就赫然写上“三碗不过冈”的宣传性质的题词,用来标榜其酒质的醇厚高质量。 《水浒传》中的浔阳酒楼正是按同样意图装饰的。小说中被刺配到浔阳的宋江,一日闷闷不已信步来到城外长江边的浔阳酒楼散愁,他“正行到一座酒梭前过,仰面看时,旁边竖着一根望竿,悬挂着一个青布酒旆子,上写到:‘浔阳江正库’。雕檐外一面牌额,上有苏东坡大书‘浔阳楼’三字。”“宋江来到楼前看时,只见门边朱红表柱上,两面白粉牌,各有五个大字,写道:‘世间无此酒,天下有名楼。’” 浔阳酒楼不但有望子,还有用雅俗共赏的对联来促发顾客们的联想,并请名人苏东坡题写店名牌匾,这一切都加深了饮酒活动中的文化底蕴,增加了顾客对它的认同感和归依意识。更何况其上面的良好设施和高质量的酒菜及服务态度,还有“宋江上得楼来,去靠江一座阁子里坐了,凭栏举目,喝采不已”。原来酒楼上还配有清寂的雅座,加上可以俯视万里滚滚而来的长江,美酒佳肴和秀丽风光及幽静的环境、深厚的文化氛围四位一体,文人骚客、豪士名人等,岂有不蜂拥而来的道理? 善于做生意的酒家还在酒名上大下功夫,如江州琵琶亭酒店位置在“一边靠浔阳江口,一边是(酒)店主人家屋房,琵琶亭上有十数副座头”。因为此地是旅游佳处,其得名显然受白居易诗《琵琶行》的影响,人们来此观光游览,皆是冲着要目睹一下当年白居易在此送别友人的坏境的,体验一番“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情境。因此,酒家把自己卖的酒起名叫“玉壶”。晚上,些顾客笼罩在“一片冰心在玉壶”般清幽月光下,喝的玉壶酒又是月光般“上色”清莹,则浸润于白诗的意境就再也容易不过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