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以食为天:菜色肉色(图)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北京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自唐以后,中国人的饮食风格转型,肉食在餐桌上从数量向质量迈进
    中国的情景当然不同,烹饪风格不是某个阶层的反映,而是由乡绅、官僚、文人共同分享,且建立在一般乡村出产的材料上。
    中国发达的农耕文明,决定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是以面食和蔬菜为主。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逃难到山西,当地官员给她做出了八百种面点,被慈禧讥为“都是面”。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面食上复杂考究的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所无法企及的吧。
    至于中国人在蔬菜上的复杂考究程度,你只要读读《随园食单》、《闲情偶寄》之类的文字,就不担心法国烹饪革命后的蔬菜质量后来居上。金圣叹临刑前对儿子说,五香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道。从植物中能吃出动物的味道,这也算是饮食考究吧。
    有意思的是,在唐朝,中国人的饮食逐渐胡化,与17世纪的法国烹饪革命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向传统饮食的反方向发展。自唐以后,中国人的消化系统里,肉食渐渐成为很主要的成分,不再固守“肉食者鄙”的观念。
    “肉食者鄙”本身就说明,在春秋时贵人尽食肉。孔子说他割不正不食,说明他也吃肉,但肉食的地位并没有像唐代那样突出过,以至杜甫能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纪实文学。
    宋代赵令畤《侯鲭录》里有一则《黄鲁直品食》,写了黄庭坚等文人如何吃喝,能说明那时的人们对肉食的复杂考究程度远远高于前人:“黄鲁直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抹南京南,作槐叶冷淘,糁以襄邑熟猪肉,炊共城香焿,用吴人绘松江之鲈。既饱,以康王谷帘泉,烹曾坑斗品。少焉,卧北窗下,使人诵东坡赤壁前、后赋,亦足稍快。”而发明“东坡肉”的苏东坡曾戏作《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类记载,足以说明中国人餐桌上的肉食在唐宋以后如何从数量向质量迈进。
    岳飞词云:“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恐怕就是因为中国人饮食风格转型,才能从食膻啖臊中获得美感。看《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还以为他们就是游牧民族转世,有一副与农耕的中国人迥然不同的肠胃。直至今天,中国人学会了以肉禽蛋的消费数字来衡量生活质量,中国人的脸上越来越有肉色了。(节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