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满后汉体现权力 我们平常所想象的满汉全席,都是民国以来所炒作的结果。因为从饮食讲,基本上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就是烧,它最先出现,因为烧不需要器皿。再进化,是煮。煮当然就必须得发明耐高温的器皿。再进化是蒸,就是隔水加热,古有陶器叫甑,就是隔水加热。再往上发展就是炸。炸属于煮的变种,提炼动植物油发明以后,出现炸制食品了,炸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国人的炒菜。所以说中国人在饮食上的智慧,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满族人的传统食品是烧烤,由于他们当时是统治者,他们的风俗就要在这个社会中所传播。满人的习惯要表现出来,汉人的习惯也要表现出来。过节时,团拜一般都在会馆里,这时候基本上先上满席,后上汉席,满席就是烧烤类的东西,比如烧乳猪,大家都觉得这菜地道,其实这个烧乳猪在汉人里早就成熟了。所以满汉席是体现上菜的次序。后来到了民国,宫中的膳食向外传播,就开始有人以满汉全席来炒作。最早出现满汉全席的这种称法,应该是在清中叶的扬州。有一个扬州画舫录,它讲乾隆到江南,扬州给他预备的菜叫满汉全席,是仿照宫里的,比如菊花锅等,可能有一百多道菜,后人就以此为蓝本,实际上那个跟宫里头的东西是没有关系的。而且也不是一种固定的菜谱。过去,请人吃饭,最好的莫过于四四到底席,四四到底席就是每一道是四个菜,总共十二道,四十八个菜,主菜千变万化,要根据你个人经济实力来定。 无论民间、官场在宴会的时候一定是男女分席,没有说夫妇两人挤在一个桌子上的。还有,八仙桌最多坐六个人。清装戏里不该有大圆桌,大圆桌是民国以后才有,而且只能坐九人,不能坐十人,正对面留一个菜口。 李鸿章也坐四人轿 再讲讲出行,我们现在看清装戏,可以说是轿子满天飞,实际上在清朝没有那么多轿子,为什么,一个是成本问题,一个是体制问题。 在乾隆以前,三品官以上都可以用轿,后来乾隆规定:文官年过六十,二品以上,始可乘轿。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规模非常小,清朝全国有品级官员才二万五千人。衙役是雇的,师爷也是县官自己雇的。在北京的高级官员也就那么一二十位。即使允许用轿,一般人是不用的,因为用轿成本高,一般用轿子至少要备两班至三班人马,两班八个人,三班就是十二个人,前边还得有顶马,后边还得有班儿车。这个设备在明朝,一年至少你得花八百两银子,一两银子,一个人过一个月。还有就是容易受轿夫刁难。说实话,中国人使阴坏是一绝,前些年,汽车比较少见,领导往往也受司机的治。这些达官显贵对于贴身使用的人,也不一味严管。而且轿夫同声相求,你把他辞了,有可能在北京你雇不到轿夫了。所以说,清朝时北京的轿子并不多。北京明清时候,马车驴车骡车非常发达,官员要是不乘轿一般来说就用车,因为用车成本低。 另外,一些电视剧中,北京街头出现八抬大轿,这跟历史实际不一致。地方督府是可以用八抬轿的。整个仪仗要一百九十二人,气势非常大。为什么?出了北京,总督是代天子巡守,所以在地方上是可以出现八抬大轿的。在京城不同,就是李鸿章也只能乘四人轿。 最后说明一下,京城三品以上官可以称大人,以下不能称大人,知府不能称大人,知县更不能称大人。电视剧里老说县令大人或者是知府大人,这都是错误的。县令,一般称为老父母,老父母或者老父台,绝没有县令大人之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