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孜酒,用料主要是粮食,因而四季皆可酿制,又因原料之别,有冬酒夏酒之分,也就是有热性和凉性之分,可谓 “冬饮热酒夏饮凉,一年四季飘酒香”。制作孢孜酒,夏天多用青稞、糜子、谷子等农作物酿制,冬天多用小麦、包谷、大米等粮食酿制。制作的方法是:把小麦挑选干净后,晾干,再用温水浸湿捏干,用棉被盖严捂起来,等发芽,约有0.2― 0.5厘米左右时,拿出来晒干,磨成粉。冬季一般掺包谷面百分之七八十,夏季一般掺青稞、糜面百分之七八十,而且原料越杂,质量越好。第一次可放蒸馍用的发面作菌种(以后可用过滤酒渣作发酵菌种),拌匀后捂起来。冬季在生火的房子里发酵约两三天,夏季一天即可。发酵后闻有酒味时,即可拿出来加水过滤。过滤后成粥汁状,再放在锅里文火煮沸,即成孢孜酒。冬天热喝,夏天凉喝。其酒味醇厚、甘美、清香,甜中略带点酸,好的孢孜酒可达到10度左右。 孢孜酒不仅是好的饮料,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去寒、生津,尤其是去脂肪、开胃助消化的作用更为显著。孢孜酒不掺任何药物,即可防病治病,这对少医缺药的深山僻壤的柯尔克孜人来说,自然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好饮料。在柯尔克孜族的历史里,有一部分柯尔克孜人从叶尼塞河迁至帕米尔地区游牧。这里人烟稀少,交通闭塞,人们生活贫苦,主要以放牧、打猎为生,兼种生长期短的青稞、包谷、糜子、谷子等农作物。在艰难困苦中挣扎的柯尔克孜族人民,为了抵御高山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酿制了“孢孜酒”。 作为历史上长期从事游牧生产活动的柯尔克孜族,其饮食结构主要是肉和奶,定居后从事种植业的柯尔克孜人,依然是以肉、奶为主要食品。长期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使柯尔克孜人对奶的加工,创造出很多独有的方法。 柯尔克孜人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一年四季很少有蔬菜吃,鲜奶味道单调,需要有不同食品来改变口味,增进食欲,牛羊肉和鲜奶都是热性食物,需要凉性食物加以平衡。而酸奶酪这种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食品,正是高山牧民的极好食品。 酸奶那酸溜溜的味道,可以开胃健脾,增强食欲;那清凉爽口的乳汁,更可以生津止渴,清热降火。酸奶酪以新鲜牛奶为原料,经过煮沸之后,加入乳酸杆菌(少许酸奶酪或酸奶疙瘩即可)发酵后即成。它比鲜牛奶的营养价值丰富,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酵酶等,且味美可口,人人喜食,又易于消化,易于吸收,是高山牧区柯尔克孜人的必备食品。 每年鲜奶旺季,是高山牧区柯尔克孜妇女最忙碌的季节。她们把一大桶一大桶的鲜奶煮沸,用瓢勺舀出上面金黄色的一层奶油,然后将奶油加工成酥油,将剩下的奶加工成酸奶酪、干酸奶和酸奶疙瘩。夏秋季节,柯尔克孜人出门,马背上总是要驮着一个鼓鼓的羊皮口袋,这就是他们用以充饥和解渴的饮食——酸奶。 出门带酸奶酪,这只是柯尔克孜人放牧、短途旅行所携的食品。如果出远门,赴城镇,柯尔克孜人马背上携带的则是一只用细白布缝制的袋子,内装经过压挤过滤的干酸奶。这种酸奶装在布口袋里,挂在马背上,随着马奔跑时的颠动,水珠不停地顺着布袋往下滴着,奶酪便越来越干。饥时从口袋内抓出一把,吞上几口,即可充饥,渴时往木碗里放上一把加满清澈的雪水,一口气饮下,那凉爽真是透人心脾,既解渴又消乏。 制作酸奶疙瘩,大多是柯尔克孜族老年妇女和姑娘的任务。她们三五成群坐在毡房前的草地上,把挤干了水分的酸奶,用手团成一个个小圆球,整齐地摆在芨芨草编成的席子上晒晾。酸奶疙瘩晒干后,可以长期存放,三五年也不会变质霉坏。冬春季放牧,酸奶疙瘩是柯尔克孜人的主要食物。 柯尔克孜人食用酸奶疙瘩的方法很多,不仅可以喝着奶茶当点心吃,而且还可以煮进面条里做酸奶面条。这种柯尔克孜人特有的酸奶面条,不放其他任何佐料,吃起来自有淡淡的咸味、酸味和奶香味,特别是那浓浓的奶香,刺激着人们的食欲,让人垂涎。 柯尔克孜人还可以将酸奶疙瘩还原成酸奶。进入高山牧区,经常可以看到在柯尔克孜毡房前,有一个二三尺高,五六寸直径的木桶。这种木桶大多是用一段圆木凿空做成的,下端固定在毡房外的草地上。平时用羊皮盖着上面的口,用时将酸奶疙瘩放进桶内加水后用木棒捣动。随着木棒的捣动,不消一个时辰,澄清的雪水就变成了越来越浓的雪白的酸奶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