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饮茶修道 饮茶修道是借助饮茶活动以修行证道、体道悟道,此道指道德、规律、真理、本源、生命本体、终极实在等。 壶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9]壶居士又称壶公,传说是道教的真人之一,认为人长久饮茶可以得道而羽化飞升。 陶弘景《杂录》:“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9]。陶弘景(456—536),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道教著名的理论家、医药家,齐梁时隐居句容茅山修道,号华阳真逸,曾撰《真诰》、《神农本草经集注》等道书、药书数十种。他从道教修炼的理论角度,提出饮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 唐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道家的“真”是指不事雕琢、质直平淡的自然状态,又与性、德义近。“真者,即人人具足之真性命也”(张伯端《悟真篇》朱云阳注),“全真”,就是保全“真性”。真者受于天、秉于道,所以“全真”就是全我之真,以应天地之真,也唯有得道才能全真、全德、全性。皎然作为中华茶道的倡导者、开拓者之一,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涤昏寐、清心神、得道、全真,揭示了茶道的修行宗旨。他在另一首诗《饮茶歌·送郑容》中表达了同样的观念,即丹丘子就是饮茶而羽化成仙的:“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中唐裴汶《茶述》指出:“茶,起于东晋,盛于国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茶叶性清、味淡,其功用涤烦、致和,茶超越所有的饮品而独高,人得茶则身心俱安,否则则疲病。 中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细致地描写了饮茶的身心感受和心灵境界,特别是五碗茶肌骨俱清,六碗茶通仙灵,七碗茶得道成仙、羽化飞升。 晚唐薛能《蜀州郑史君寄鸟觜茶,因以赠答八韵》诗有“……得来抛道药,携去就僧家。旋觉前瓯浅,还愁后信赊。千惭故人意,此惠敌丹砂。”薛能认为得茶就可以抛却一切道药,饮茶的功效可敌服食金丹大药。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记:“至若茶之为物,……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之。”“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徽宗笃信道教,自号“教主道君皇帝”。他认为茶禀清、和、淡、洁、韵、静之性,饮茶能致清导和、熏陶德化,籍茶可修道立德。 明代朱权《茶谱》序曰:“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欸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朱权晚而学净明道,自号臞仙,成祖封其为“涵虚真人”。他认为籍饮茶可以探虚玄大道,参天地造化,清心出尘,一瓯通仙,终而得道。 明代罗廪《茶解》:“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长久饮茶可以羽化飞升。 清初杜濬在其《茶喜》诗的序言里阐明茶具有湛、幽、灵、远四妙,与澡、美、改、导四用,藉茶可以提升心灵境界。“夫予论茶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所谓茶之四妙,是说茶艺具有四个美妙的特性。“湛”者精湛、深湛,“幽”者幽静、幽深,“灵”者灵妙、灵性,“远”者高远、玄远、旷远。这四者都与饮茶时物质的需求无关,属于审美意境,是对茶道美学和精神的一种概括。“根器”指人的心脑,澡吾根器乃指清心、爽神、涤虑。“美吾智意”是说可以使自己的智识、意志更完美。“改吾闻见”是说可以开阔视野,改善气质。“杳冥”原指深暗幽静之境,这里是指不可思议的神奇境界。“导吾杳冥”则是说可以使人彻悟人生真谛而进入一个空灵的境界,进入淡泊宁静、闲雅率远、超凡入圣的人生境界。 由上述可知,饮茶是养生、修心的津梁,是求道、证道的门径。一言以蔽之,饮茶可资修道。茶道所修之道为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修行者的追求不同而异。一般说来,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之道,不拘泥于某一家。 (三)饮茶即道 饮茶即道意乃饮茶即修道,即茶即道,此道指本源、生命本体、宇宙根本、终极实在等。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二十七章)。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在于万事万物,“在蝼蚁”、“在稊稗”、“在屎溺”、“在瓦甓”,“无所不在”,“无逃乎物”,“周、遍、咸”(《庄子·知北游》)。禅宗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一切现成、触目菩提。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道一》),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五灯会元》庞居士),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认为修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五灯会元》大珠慧海禅师)。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义玄禅师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古尊宿语录》卷四《临济义玄》)。道不用修,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不修而修。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饮茶即修道,即茶即道。道就寓于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吃茶即参禅,吃茶即修道,即境求悟。仰山慧寂禅师有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五灯会元》仰山慧寂禅师)。不须持戒,亦无须坐禅,饮茶、劳作便是修道。赵州从谂禅师有“吃茶去”法语,开“茶禅一味”的先河。赵朴初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随缘任运,日用是道,道就体现在担水、砍柴、饮茶的平常生活之中。 道法自然,平常心是道。大道至简,不修乃修。取火侯汤,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顺乎自然,无心而为,于自然的饮茶活动中默契天真、冥合大道。法无定法,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要饮则饮,从心所欲,自然无为。 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三 茶道构成 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茶境、茶礼、茶艺、茶修四大要素。其中茶艺是基础,茶修是目的,茶境、茶礼是辅助。 (一)茶境 所谓茶境就是指茶道活动的环境,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环境同样可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有一个与茶道精神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 茶道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三类,一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环境,选择清静、清洁、清雅的场所,或松间石上、泉侧溪畔,或清风丽日、竹茂林幽。这里不需要人为的布置,四季景物变化就是最好的布景,风声水声鸟鸣声就是最好的音乐。“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朱权《茶谱·序》)“竹风一阵,飘扬茶灶疏烟;梅月半弯,掩映书窗残雪。真使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屠隆《娑罗馆清言》卷上)“屏居无事,挈双僮携一小榼、一琴、一箫、一茶铛、泛小舫于芙蓉洲畔。”(陈子壮《泊舟种花溪记》)茶禀山川之灵性,集天地之精华,性本自然。因此在大自然的气息中、在绿水青山中品茗,更能品出茶之真味,体悟茶的超凡脱俗的意境,更能净化人的心灵、高扬人的精神品格。 二是人工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凉台静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陆树声《茶寮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徐渭《徐文长秘集》)许次纾《茶疏》“饮时”提出“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石”等二十四宜。“山堂夜坐,汲泉烹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未易与俗人言者。”(罗廪《茶解》)“竹楼数间,负山临水﹔疏松修竹,诘屈委蛇﹔怪石落落,不拘位置﹔藏书万卷其中,长几软榻,一香一茗,同心良友,闲日过从,坐卧笑谈,随意所适,不营衣食,不问米盐,不叙寒暄,不言朝市,丘壑涯分,于斯极矣。”(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 “良宵燕坐,篝灯煮茗,万籁俱寂,疏钟时闻,当此情景,对简编而忘疲,彻衾枕而不御,一乐也”(闵元衡《玉壶冰》)[10]。选择幽静高雅之所,亦不需刻意布置,约好友三二人,无拘无束,放怀烹点,间得赏乐、观画、谈禅、咏诗的助兴。优游于茶艺之中,将物质生活转换提升为精神生活。 三是专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寒。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帨悬之”(许次纾《茶疏·茶所》)。“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屠隆《茶说·茶寮》)。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和文震亨《长物志》也都有关于茶寮的记载。 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两方面。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及相关建筑和环境实施。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植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和花草。如果是在庭院进行茶道活动,四周的亭台水榭及山石林木最堪入茶,如果有一池春水或一曲回廊,则更能增加茶道的神韵,所以江南园林最适宜于茶道活动;茶室的室内环境是指茶席及相关器物的布置状态。除茶席外,室内还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一般不可少。茶道活动最先给人以潜移默化影响的就是环境,这就需要在茶席设计、环境布置上下功夫。在茶席设计中,茶几、铺垫、茶器、插花(盆花、盆景)、挂轴、相关工艺品等的摆放位置也很重要,诸如墙上字画和壁挂的取择、博古架上器物的陈设、花架上花盆及花品的选择等,都是要认真考虑的因素。在背景布置上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高、远、深”的透视法,以传统山水画或古典诗词为主题,以强化茶的古典美。代表东方文化的茶室环境布置,要有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 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朴素自然,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茶礼 茶礼是指茶道活动中所遵照的一定礼法,礼即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茶道不仅是独修,多数场合下是多人同修。多人之间的茶事,免不了有一些礼节、礼仪等。而在茶艺中,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法则,如茶器物的摆置和移动的位置和路线、奉茶的规仪等。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以其隽永补所阙人”(陆羽《茶经·六之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 《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功夫茶二则”记:“其器具精绝,用长方瓷盘,盛壶一、杯四,壶以铜制,或用宜兴壶,小裁如拳,杯小如胡桃。茶必用武夷。客至,将啜茶,则取壶置径七寸、深寸许之瓷盘中。先取凉水漂去茶叶中尘滓。乃撮茶叶置壶中,注满沸水,既加盖,乃取沸水徐淋壶上。俟水将满盘,乃以巾复,久之,始去巾。注茶杯中奉客,客必衔杯玩味,若饮稍急,主人必怒其不韵”。“洒必各杯轮匀,又必余沥全尽。两三洒后,覆转冲罐,俾滴尽之。洒茶既毕。乘热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嗅杯底”(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此为清代以来工夫茶的泡法和饮法。 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 “礼”的本质是“诚”于“和”,其核心是互相尊重、互相谦让,其内涵包括礼貌、礼节、礼仪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茶道中的礼节是指鞠躬、伸掌、奉茶、鼓掌等行为。礼貌是茶艺活动中容貌、服饰、表情、言语、举止等谦逊、恭敬的外在表现,贯穿于人的言、听、视、动的整个过程之中。“仪”是“礼”的具体表达形式。“礼仪”作为人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仪表、仪式、礼仪器物。礼仪是为表示礼貌与尊敬所采取的一种行为、语言的规范。茶道中的礼仪还要求参与者讲究仪容仪态,注重整体仪表的美。其中,仪容包括了服装、容貌、修饰和整洁程度等应该具有的一定要求;仪态包括姿态和风度,是人的所有行为举止的反映。 形态是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服饰等;每个人的容貌非自己可以选择,有的人虽相貌平平,但因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言行举止得体。参加者更看重的是气质,可以适当修饰仪表。女性也可以着淡妆,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但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有失分寸。茶道中不主张用气味浓烈的香水及化妆品,色彩及气味很柔和很淡然的香水和化妆品可以适量用一些,但切不可过。宜“淡抹”,不宜“浓妆”,宜“清雅”,不宜“艳丽”,以体现茶道的素朴、淡雅之美。服饰以简洁、明快为主。因此在设计服饰时,诸如头发的样式、头饰的选择,服装的颜色、式样,衣领、衣扣及袖口、裤脚的纹饰等,都要和茶事氛围相协调,最忌讳庸俗和脂粉气。 茶人风度泛指美好的举止气质。风度比容貌重要,一个人的风度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和一定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的,是个人性格、气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综合外在表现。在茶道活动中,各种动作均要求有美好优雅的举止。茶道中的动作要圆活、柔和,而动作之间又要有连贯、起伏、节奏,表现出韵味。在泡茶的过程中,身心合一,双手配合,心、眼、手、身相随,意气相合,动作优雅自如,才能进入“修身养性”的境地。使主客都全神贯注于茶的沏泡及品饮之中,忘却俗务缠身的烦恼,怡养心性,陶冶情操。 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间的礼、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如主客见面首先要行鞠躬礼或拱手礼,奉茶时行伸掌礼;冲泡茶时,右手的动作要逆时针划圆,左手则顺时针,这是对客人的尊重。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总体来说,中国茶道的礼法偏重自然,反对造作。重内在,轻形式。有时甚至从心所欲,不拘礼法。 (三)茶艺 (一)“茶艺”渊源 中华茶艺古已有之,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有实无名。中国古代的一些茶书,如唐代陆羽《茶经》,宋代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明代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古代虽无“茶艺”一词,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 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茶道”,是“饮茶之道”与“饮茶修道”的统一,使修行落实于饮茶艺术之中,艺不离道,道不离艺,由艺而进道。皎然的“茶道”兼有“饮茶之道”即“饮茶之艺”之意。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里的“王公朝士无不饮茶者”的“茶道”,基本上属于“饮茶之道”,亦即“饮茶之艺”。陆羽《茶经》“四之器”、“五之煮”记煎茶二十四器并煎茶之法,对唐代流行的煎茶茶艺有详细的描述。 五代宋初人陶谷《荈茗录》“乳妖”条记,“吴僧文了善烹茶。游荆南,高保勉白于季兴,延置紫云庵,日试其艺。保勉父子呼为汤神。”文了善烹茶,人称汤神,其“艺”当为“烹茶之艺”。其“生成盏”条又记:“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诗句。共点四瓯,并一绝句,泛乎汤表。”注汤幻茶成物象,成诗句,这种“通神之艺”当属“点茶之艺”。 北宋陈师道为陆羽《茶经》所作序说:“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况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夫艺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后及,所以同于民也;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也。”陈师道还认为“茶之艺”乃下,为末,德才是本。尽管陈师道批评陆羽“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但也不否认“茶之为艺”的客观存在。 明代张源《茶录》“茶道”条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的“茶道”义即“茶之艺”,乃造茶、藏茶、泡茶之艺。 中国古代虽无“茶艺”一词。但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仅有一步之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