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的记忆中,玉米占有特殊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它是北京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老北京的烀饼、菜团子、棒子面粥等美食,都少不了玉米。然而,不知不觉间,老北京的玉米变味了,糯玉米、甜玉米成了主流,真正的老玉米已难得一见。 老玉米,以老为尊,粒硬,有嚼头,滋味深长,有玉米特有的香味。在老北京的餐桌上,黄玉米、白马牙最受欢迎。每年农历五月,新玉米成熟,走街串巷的小贩开始叫卖“五月鲜儿”,这叫“活秧”,极言其嫩。其实,“五月鲜儿”非玉米专名,也指刚熟的桃子,由此可见新玉米对老北京的诱惑力。 相比于糯玉米食之无味,甜玉米爽脆而已,老玉米有深度品味的空间,这或者是人们特别怀念它的原因。随着食物快餐化,现代人咀嚼能力不断下降,人们越来越偏爱软糯、易嚼的食品,有科学统计表明,因相关肌肉运动减少,现代人的脸都比古人变窄了。 老玉米少了,不少北京人开始抱怨外来食物的冲击,认为它们不利于健康,视为洪水猛兽,这倒未必是正确的看法。 事实上,老玉米也是外来食物,它原产美洲,明末才引种到中国。明代外贸发达,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玉米、红薯、烟草、南瓜、西葫芦等先后传入,对传统农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完全改变了人们的膳食结构。 其实,在玉米冲击之前,北方主粮就发生过一次巨变,即小麦取代小米,在唐以前,粟是北方主食,过去北方人说麦子,指的就是粟,所谓“麦子和稗子不分”,今天的麦子与稗子区别甚大,根本不会混淆,易搞错的是粟。 粟产量低,远不如小麦高产,唐代经济的大发展,与这次北方主粮变迁有很大关系,因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国家自然强盛。 明末开始的北方主粮的再度变迁,同样解放了生产力,造就了康乾盛世,并推动北方城市商业的发展。 玉米大规模种植也产生了负面作用,就是玉米对土地要求低,耐寒,适合山区种植,故清代出现了许多“棚民”,他们为了逃税,进山种植,对环境实施掠夺性开发,大量原始植被遭破坏。到清末,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很奇怪,为什么当时中国自然灾害特别多,远高于其他国家? 其实,当年小麦推广也曾使唐代自然灾害数量显著增加,只是受认识能力限制,当时的人们没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 从整体看,外来食物的冲击利大于弊,人类总在进步,必然会推动主粮结构的改变,这有利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有一套科学的程序,能最大化地减少负面作用。老玉米没了,还会有新食物,怀旧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也不能因此就拒绝新生事物。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