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手机版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
国学组织
国学典籍
诗词名句
文化史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经文注解
道家文化
《
陈友冰
的
般若讲堂
般若讲堂
道教诗词
徐晋如
星云大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吃秋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新民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文/苗连贵
秋日干果,最先上市的大约是菱角,我们这里盛产紫红菱,个大,两只翘角,有点像北方的饺子;壳不是很硬,牙口好的从中一咬就断,露出莹白的菱肉;菱肉绵白粉糯,有一丝甜意,嚼在嘴里有股湖塘水泽的野气清香。
儿时就爱吃菱角,那时的菱角个小,煮熟后呈蟹壳青,有两角的,还有三角的,角尖带刺,形状有点狰狞。三角的难下嘴,也要吃它:用我的钢牙利口先咬掉一角,再从容去吃,但弄不好,也常把嘴扎破。紫红菱面目和善多了,但老来牙齿不行,咬它也颇费牙劲,妻用菜刀将之一剁两半,吃起来就省力了。
不久花生也上市了。花生朴拙、长相土气——土中出产的东西,品貌皆不怎么样,如苕、土豆,但花生仁则很俊秀,人也多爱吃。花生的吃法极多,早先有一种小米花生,经过风干浓缩,比一粒米大不了几许,拈几粒,无须搓捻,吹口气红衣就纷纷飘落;花生味似乎也经浓缩了,极香,嚼一粒,回味悠长;小米花生佐酒最佳,常见好酒的老爷子坐在树荫下,半碟花生米要对付下一碗白酒呢。后来,市面上出现了油炸的“大红袍”,以及糖渍花生、盐卤花生、多味花生、红泥花生等,小米花生遂为人淡忘了。
我则爱吃炒花生,连壳炒,什么作料也不要,就为吃它的原味。
新枣上市大约是在中秋前后。枣是热烈的,给人以红红火火的感觉,枣我也爱吃。妻在干果行里做过,她说鸡枣最好,甜而香;徽枣也不错,比鸡枣大,甜度不减;最差的是泡枣,品相不差,却大而无味——就像某些没有内涵的人。我最爱吃的是山西大枣,《白毛女》里唱的“大红枣儿甜又香”,指的就是它。这种枣个大核小,咬一口全是肉,无论生吃熟食,甜得都像浸了蜜,真是枣中极品!
说起“干果之王”,自然非板栗莫属,但近年板栗多不甜,肉质也劣,据说是气候环境的缘故。但街上大铁锅翻炒的板栗,一个个油光放亮,张着嘴,露出黄灿灿的笑脸,惹人喜爱,忍不住还是要买,但吃起来已没早先那种香味了。没有污染的野生山林地里长得是否要好些?
干果中还有莲子、核桃等,皆干果中的精品。
吃干果一般无须精加工,但也可略讲点品位。每年秋天,妻将红枣、白莲,伴以圆肉、银耳,文火慢煎,一会,闻到枣香了,一会,莲香也飘逸出锅了,汤成,加白糖,搅匀,盛在小碗里,慢啜细品,那个爽滑宜口呀,嗨!什么叫受用?这就是。我戏称之为“四仙汤”,意为有滋补作用。这些干果在生长中日晒夜露,收摄了天地灵气,积聚了植物精华,常服食自然颐养天年。
出于玩心,我曾将几样秋果拼置于白瓷盘里:麻壳的花生,翘角的紫红菱,珠玉似的莲子,玛瑙色的板栗,火红的大枣……啊,美极了!这不正是一幅缩微秋景?秋日佳果累累,大自然的恩赐真是无所不备。
感恩大自然!秋日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感恩的季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有钱有闲的文化雅玩 古代民间的斗茶风俗 (2)
下一篇:
贾平凹 《陕西小吃小识录》中的美食(三)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儒学
道学
诸子百家
琴棋书画
十二生肖
传统文学
传统节日
中国戏剧
中国建筑
语言文字
传统中医
宗教哲学
民间工艺
中华武术
地域文化
民风民俗
衣冠服饰
四大雅戏
动物植物
器物随身
饮食厨艺
茶文化
酒文化
传说神话
神妖鬼怪
中华民族
非遗文化
中华礼仪
易学文化
家谱族谱
拜师学艺
城市文化
古玩收藏
修行人生
教育
军事
科技
其它文化
随便看看
时光流淌 接续守望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
国学试题:文史知识题(二)
国学漫谈:程朱之间
教育随想:从“君子不器”看教师发展
名人故事:东北之行中卢作孚拜会的几
小学国学教材推荐:“国学启蒙教材”
蔡元培七辞北大校长 表达不合作主义
来新夏先生的随笔
五谷神农大帝——炎帝
倒贴的“福”字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儒学
道学
诸子百家
琴棋书画
十二生肖
传统文学
传统节日
中国戏剧
中国建筑
语言文字
传统中医
宗教哲学
民间工艺
中华武术
地域文化
民风民俗
衣冠服饰
四大雅戏
动物植物
器物随身
饮食厨艺
茶文化
酒文化
传说神话
神妖鬼怪
中华民族
非遗文化
中华礼仪
易学文化
家谱族谱
拜师学艺
城市文化
古玩收藏
修行人生
教育
军事
科技
其它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当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古代人物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启蒙国学
青少年国学
国学教材
国学讲堂
国学题库
正蒙学堂
格物致知
明德讲堂
家庭教育
慈孝文化
学校教育
师道尊严
品读经典
其它
国学常识
入门概说
历史
天文地理
语言文学
哲学宗教
儒学
教育
政治军事
科技
典章制度
礼法民俗
国学典籍
艺术美学
衣食住行
称谓文化
古物
其它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
学科建设
学术史话
学人与机构
论著评介
综合述评
它山之石
中外交流
中国形象
走向世界
翻译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