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炒饭演绎千姿百态 《淮海晚报》副总编王卫华特意带我们来到淮安楚州区的天妃宫饭店,让我们现场感受淮安的扬州炒饭,“淮安菜追求以淮产烹淮菜,取料平易”。王卫华介绍说,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河道总督裁撤,紧接着漕运改由海运,淮安的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整个餐饮业几乎一蹶不振,在有识大吏和地方贤达共同倡导下,淮安厨业一扫奢靡之风,向本土化复归,效仿扬州菜追求清淡养生、崇尚本味鲜美的特色。淮安菜终于在本质上与扬州菜实现交融。在现代淮扬菜的大旗下,我们能看到两个城市的美食文化之舞。 美食文化之舞表现在扬州炒饭上就别有风情。吴明千对扬州炒饭进行了一番自己的解读:古老的“周代八珍”中,有两样是肉酱拌饭。淮扬菜中的糯米烧卖即是从中演变而来,只不过是后来人把糯米、肉酱用一张面皮进行了包装罢了,可以这样说,糯米烧卖是一种“化石食品”。这种肉酱拌饭的思维创意,难道就不会对此后扬州炒饭的形成带来影响吗?吴明千接着介绍说,在淮安,炒饭有三种搭配方式,一种是油炒饭,饭头上放一个荷包蛋;另一种是上流社会里较为流行的“蛋清炒饭”,具体是去除蛋黄,只用蛋清炒饭,这叫“银炒银”,似乎有意区别于传统的“金裹银”;第三种,则类同于标准的扬州炒饭,配有肉丝、冬笋丝、干贝丝等配料。 扬州炒饭在淮安演变得千姿百态,既有运河地缘的原因,更有文化同构性的促使。 (扬州日报 晖军 陈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