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黄山市这座曾经叫做“古徽州”的新兴国际旅游城市,倘若不执箸、捏匙、把盏来“读”的话,是断然品不出这一方水土的另类韵味来的。不仅因为这里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的故乡,而且更因为黄山美食食趣多多——奇趣、妙趣、谜趣、逆趣、史趣、闲趣、异趣、怪趣、神趣、谐趣……每每仅凭一款佳肴抑或一勺鲜汤甚至一口大铁锅,就足以让远客近朋们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牢牢记住了它,读懂了它。 奇趣之最当属“一品锅”了。这道原本只出现在徽州黎民百姓节庆家宴八仙桌上的传统徽菜,由于乡贤名流胡适博士的推荐传播,不仅使它风靡京城,引文人叹绝;而且让它香飘美国,令洋人称奇。多次在胡适家中品尝过“一品锅”的散文大家梁实秋先生,就曾情不自禁地摇动他那管饱蘸猎奇墨汁的狼毫,极为难得地专为“一品锅”写下这么一段美文:“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二尺,热腾腾地端上了桌,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鸡蛋饺,最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诸位读友:这“大铁锅”热腾腾地直接上桌入席,不觉土得掉渣俗不可耐反能飘洋过海,你说奇也不奇?这“大文豪”与“大铁锅”的亲密接触,不觉反差太大斯文扫地反而“味道好极”,你说趣也不趣? 在下亦曾为“一品锅”撰文绍介于报端,很快就引起东北一酒店老总的莫大兴趣,辗转与我取得联系,欲将“黄山一品锅”引进大东北。我在电话中只能抽象地肯定他“精神可嘉”,而具体地给予否定——虽然你那儿不缺“上酸菜的翠花”,也不缺“炖粉条的猪肉”;然而却缺少这“大铁锅”、这“八仙桌”以及这方水土孕育出来的“一品锅文化”氛围。因为我至今仍然固执地认为,那当年被胡适携走而离开徽州本土的“一品锅”,肯定已不知串味、走味乃至于变味到什么地步了。 妙趣之最则非“鸳鸯戏水”所莫属。这是一款徽厨名师们为携其夫君首次莅黄的台湾著名“情圣作家”琼瑶夫妇接风、洗尘而巧妙推出的创新徽菜:在诸多种类黄山山珍野味煲制的鲜汤中,漂浮着一对以鱼蓉为主料烹制而成的鸳鸯,双双戏水,栩栩如生,卿卿我我,如影随形。如此创意,无论是对于这对“情圣作家”夫妇,还是对于琼瑶的言情小说影视,均堪称名副其实、妙不可言。琼瑶感动得久久不忍举箸,非得用相机将这“鸳鸯戏水”等反复摄入镜头之后才肯欣然入席。 其实,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正是徽菜长盛不衰的秘诀。现在,黄山市的好多酒店、餐馆,已经将“每月必须拿出一道创新菜”列为对厨师的考核硬指标,对于每道新创徽菜,按酒店各部门、顾客点菜率和客人吃完后的评价各占四、三、三的比例评分、鉴定。当月完不成,下月得拿出两道。如此重压之下,必然是徽菜新作层出不穷、妙趣横生,所谓“苦”了厨师,美了食客。 黄山食趣还可举出很多。例如“黄山毛峰”茶叶居然也能入菜的异趣;“饺香偏爱巷子深”的“屯溪大头饺”的逆趣;“一道徽菜一故事,伴着故事品佳肴”的闲趣;毛泽东“又食武昌鱼”诗句中的“武昌鱼”竟然出自徽菜厨师之手的史趣……看来,黄山食趣本身,就是一道越品越有味、永远品不完的美味佳肴。 (江志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