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第一次走进中国美术馆 上个世纪80年代,吴通英结婚后搬到贵阳居住。1987年,“贵州苗族风情展”在北京举办,吴通英应邀到北京进行现场展示。 这次展览上,著名画家张仃向吴通英发出了邀请:多积累一些作品,到北京办个人作品展。 回到贵阳,吴通英开始大规模创作表现苗族古歌故事的单幅绣品。“苗绣离不开古歌,我妈妈、外婆不会古歌,绣在衣服上的图案究竟有什么含义,她们也不清楚。我想,我的祖先不容易,很伟大,绣在衣服上,人家只看到图案漂亮,不知道什么含义,不如我把它绣大一点,绣成单幅,让每一代人都知道。”她说。 吴通英说:“我想着古歌,自己很感动很感动,就画出来。没有现成的图案,我就自己创作。我懂古歌、会苗绣,又会画画,还会设计,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我知道同时掌握这些的,只有我一个。” 根据苗族古歌,吴通英创作了《鶺宇鸟》、《姜央》等苗绣作品,表现了苗族传说中生命和人类的诞生。 1993年,吴通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吴通英苗族民间刺绣剪纸艺术作品展”。吴通英的丈夫杨再贵回忆说:“当时有人说,这应该到民族文化宫去展览。张仃先生努力争取,苗绣第一次走进中国美术馆展览。” 1996年至1997年,吴通英参加“中国传统技艺荟萃精品展”,先后到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国家举办作苗绣、织锦等展演。 “我参加了展览后才知道,原来苗绣这么宝贵。”吴通英说。这个时候,她发现,除了和她年龄相仿的苗族女性,年轻的苗族女孩从小上学,毕业后外出打工,大都不会苗绣这项技艺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