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上璎珞 有人说:女人最美的地方是脖子和胸部,这里的首饰,被荣耀地称之为“一切饰物的女王”。古代妇女胸前除了佩戴项链外,还盛行缨络。缨络也可称作璎珞,本来是佛像颈脖间的装饰。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佛像上的璎珞也为人们所仿效。佛教徒念佛诵经时用以记数的串珠,也一同随佛教传入中国。民间妇女信佛念经者甚多,佩挂佛珠也就很快流行开来。朝珠是清代女真族传入的一种项饰,由珊瑚、水晶、翡翠、琥珀、绿松石、玛瑙等材料制成。 唐代项饰以璎珞为主,金银者似乎不多。手饰依然是指环,戒面嵌宝者鲜见于中土,它出现于图像,也多属于释道人物,如大英博物馆藏敦煌绢本《炽盛光佛并五星神图》中的金星。 圆环式的指环、手镯,也是久远的传统,四川郫县宋家林东汉砖室墓出土的陶塑中有双手均戴指环的女子形象。贵州平坝马场南朝墓葬出土一件可调式银镯,是不多见的一例,汉唐时代,它被冠以“跳脱”之名,但其流行则要迟到宋元时期,那时俗称缠钏。 戒指异名 “指环”,史书中称“约指”、“ 环”、“手记”、“代指”等。据说,戒指是宫廷中后妃群妾用以避忌的一种标记。当有了身孕或其他情况不能接近君王时,皆以金指环套在左手,以禁戒帝王的“御幸”,平时则用银指环,套在右手。后来,戒指传到民间,去其本义,以为美观,久之便留成风气。明代都邛《三余赘笔》说:“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从字面分析,“戒”字含有禁戒之意。因此,妇女在当时戴指环,并非为了炫美和装饰,而是起着禁戒的作用。 女子戴冠,唐以前并不盛行,虽然头着莲花冠的北魏皇后曾经出现在龙门石窟雕刻的礼佛图中,不过究竟不成为风气。戴冠的唐五代女子大致有两类,其一女冠,其一女乐,所着多为碧罗莲冠(《云谣集杂曲子·柳青娘》“碧罗冠子结初成”;和凝 《宫词》“碧罗冠子簇香莲”)。睿宗之女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出家为道士,是著名的例子,玉真公主所着玉叶冠,竟也讲究得成为传闻。不过此际金银冠仍不多见。苏鹗《杜阳杂编》提到“轻金之冠”,徐夤有诗题作《银结条冠子》:“日下征良匠,宫中赠阿娇。瑞莲开二朵,琼缕织千条。蝉翼轻轻结,花纹细细挑。舞时红袖举,纤影透龙绡”,所述均为宫廷故事。后者依然是莲冠,而蝉翼轻轻,琼缕千条,自然精细且轻。 五代至北宋初年,女子戴冠的风气似已渐渐流行于民间,敦煌画品中,女子着冠的形象不止一例。今藏法国吉美博物馆的彩色绢画 《金刚界五佛》,画面下部绘着七身供养人像,戴冠的两位女子,其一榜题“施主亡过母李氏”,其一榜题“亡过女员泰”。李氏戴着的是一顶金冠,冠上装饰莲瓣纹,其间并点缀翠饰,后面三道梁,高高撑住金冠束起的云鬟。此幅绢画原出敦煌藏经洞,一般认为是十世纪后半叶的作品。 入宋,女子戴冠已颇为风行,角冠、团冠、亸肩冠,形形色色,品类繁多,而作为一种殊荣,此际又有命妇的冠帔之赐,后世所艳称的“凤冠霞帔”便出现在这一时代。 宋徽宗政和年间 (1111年~1117年)规定命妇首饰为花钗冠。《宋史·志一百四·舆服三》:“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及裳。第一品,花钗九株,宝钿准花数,翟九等(即:衣上的翟纹有九行);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第五品中,花钗五株,翟五等。”花钗冠乃皇后、皇妃、公主等命妇之首服,但以冠饰细节做等级区别,如冠上花株之数,有九、八、七、六、五等规定,以示身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