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5岁的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布老虎制作艺人马秀梅在大集上摆摊卖布老虎。移风店镇是即墨布老虎的“家乡”,现在只剩两位年过70的老人会制作布老虎。 在农户家拍摄的黎侯虎 布老虎是我国部分地区民众的儿时玩偶,是当地民俗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如山西的黎侯虎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和许多在市场大潮中遭遇重重困境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一样,布老虎的生存现状也不容乐观。 日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成田野调查小组前往山东、山西、河南,对布老虎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这也是该研究院承担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全国布老虎田野普查和抢救项目的重要环节。 寄托亲情,传递民风的布老虎 调研发现,在许多地区,布老虎一般是孩子满月时送,寓意为祝福孩子像老虎一样健康、有为。 山东省莒南县虎园村80岁的村民徐恒蓝介绍,当地孩子满月铰头时,需要姥爷或者姥姥送布老虎。老虎头上都有王字,是寓意儿孙能当王。 “平常也送布老虎。”山东省沂水县近60岁的布老虎制作艺人谢祥芳说。据她介绍,布老虎原来只有青色和蓝色,还会印花。儿时没有玩具,大家很喜欢布老虎。先纺线,然后缝制。谢祥芳现在缝制布老虎用的布是40年前手工纺织存下来的粗布,现在市场已经没有这样的布了。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前朱陈沟村有一句俗话:“老虎上墙,小孩长得强;老虎上炕,小孩长得壮。”说的便是布老虎风俗。据说,清末以来布老虎风俗就已经在村里流传,分金、绿、红、黄4种颜色。送给新生孩子是祝福孩子健康成长。 山西省右玉县原政协主席、66岁的王德功介绍,右玉布老虎和当地满族民间的爬娃娃造型有一定的关系,精良的做工受旗人讲究绣活的影响。据了解,当地过去缝布老虎主要是送给孩子,或放在柜顶上或者炕上辟邪。 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史志办主任常宏武介绍,此前,布老虎是当地人们用来欣赏的。通常,“巧手”们做好了自己用,不送人。现在,当地的庙会还能看到有人卖布老虎。潞城市文化馆馆长曹光涛则介绍,布老虎在当地很常见,上点年纪的老人都会做。过去在孩子满月时送纯手工的布老虎、虎头鞋、虎头帽,现在也是。 布老虎传承遇困境 由于市场化的原因,手工制作布老虎的经济效益严重低于机器制作布老虎。许多布老虎的原产地,已经没人会这手艺。年轻人也不再学习这一技艺,只剩下一群老人在苦苦坚持。 虎园村的村民们都说,布老虎在本村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现在这里已经无人能做。他们说,现在,莒南的布老虎大多是从沂水传过来的。 谢祥芳的手艺是从母亲那儿学来,但在她小时候生活的后坡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不了解布老虎风俗了,村里1000多口人没人做布老虎。当地文化站负责人坦言,当年的非遗调查表明,当地已经没有传统布老虎艺人。 现在的右玉,也基本没有人做布老虎。“当年使用的人没有了,绣花的人也就没有了,遗留下的器物也消失了。”在王德功看来,民族大融合也使得当地布老虎的生存土壤消失。 通过对河南民俗专家倪宝诚的采访,我们得知,过去河南许多地方有布老虎,但现在已经绝迹。调查小组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找到的老艺人,也都已经接近80高龄。 这些还坚持制作布老虎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人也意识到了传承的重要性,她们也不遗余力地教授着。只是,情况不容乐观。 谢祥芳现在也收徒弟,不过她对徒弟没有要求,也不收学费。一些大学生要跟她学,但学了不长时间就开始做卡通布老虎。谢祥芳的丈夫说:“没有多少人来真正学,因为学了后根本挣不了钱。” 年轻的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文化站站长刘晓英认为,布老虎不是很难的手艺,年轻人也可以学会。问起为什么开门收徒难,她回答:“如果每天做一个,一个月才1500元。这对老年人来说是可以的,对年轻人来说不合算。” 1998年虎年邮票“黎侯虎”的原创者高秋英在2006年成为黎侯虎的省级传承人。她懂得自己手艺的重要性,也知道需要人来继承,于是走了培训和生产的路子。她现在开的店里大多卖从徒弟那里收来的布老虎。近年来生意很难做,一年才卖2000多元。在她看来,原因是:模仿她的布老虎太多了,都打着黎侯虎的旗号,而且她的手艺已经让徒弟们学去了。 她现在参加了当地妇联举办的阳光工程,培训布老虎制作技艺。培训一个学员300元,她觉得,这比自己做布老虎划算。 同在山西的长治市锦绣坊老板张建旺提出:有的艺人可以成为出色的老师、传承人,但不是出色的经营者。“只有人民群众广泛接受,甚至影响到群众的审美,才能形成文化共识。非遗不能只让一小部分人孤芳自赏,应该把这些技艺传承出去。” 传统工艺的变革之辩 除去工业化生产卡通老虎、贴老虎等变化外,不少手工艺人也在传统手工艺范围内进行着布老虎创新。 学过中医药的谢祥芳现在会在虎尾巴里放朱砂,用于辟邪和镇惊。有的布老虎里还会充填荞麦皮、荆种子、枣仁提神,黄芪等中草药,以期“补气养血”。过去,她的母亲会在里面放雄黄、橘子皮等七八种中草药。 山西省大同市的孙敬是一位对民间艺术情有独钟的“80后”。她在去年9月开设了大同第一家布艺工作坊,以制作布老虎为特色。她的布老虎集中了全国各地布老虎的图样,然后根据客户需要进行生产。她对布老虎市场信息和布老虎技艺了然于心,有自己的布老虎QQ群,并和群友们互称为“虎友”。她使用电脑构图、设计,甚至剪裁布老虎,现代工艺感强。 和许多经济效益较好、规模化生产的布老虎厂家一样,她两条腿走路:一是保护传统工艺,走高端收藏的产品路线;二是积极生产投合市场需要的大众产品。张建旺的思路与她不谋而合,同样走“手工+机器化”生产之路。 山西省芮城县文化馆副馆长冯红伟表示,目前往往一个订单需要很多产品,但这些产品往往是经过改造的,一些传统的东西容易面目全非。为了更好的发展,可以迎合市场,但必须有最传统的东西在里面。没有了特色,就没有了意义。但她认为这种特色也会逐渐发生改变。“遗产流传与人们的审美习惯很有关系。经济条件改善以后,也会发生改变。” 曹光涛介绍,潞王虎的生产者也曾提议要进行机器生产,但当地管理部门不同意,因为他们意识到了纯手工的重要性。 张建旺认为,一方面要原汁原味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比如一些做工粗糙并无多少工艺价值的布老虎可以任其自生自灭;另一方面是对传统技艺进行适当的改造,他们将过去很受欢迎、现在略显粗糙的“威风虎”做成一米高的老虎,达到传统和新创意的结合,很受追捧。“传统的造型加上现代的工艺,恰如其分地借用现代材料表现传统文化的元素是我现在的生产和经营理念。” “公司+农户”促保护 沂水县高桥镇1997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刺绣之乡”,这里的布老虎制作很盛行。 高桥镇玩具厂厂长赵常娟的布老虎生意一年能挣万元以上,而且她只卖布老虎。她说生意好的时候,济南一带的经销商都开车来拉布老虎。“这里原来没有布老虎,现在每年我至少销售2万只布老虎。原来批发价一个是四元五角,现在是六元五角。”赵常娟说,她的布老虎主要是批发销往当地旅游景点和淄博莒县等地。忙不过来,她就走“公司+农户”的路子,让村民们做好了送过来。这带动了周围妇女致富。 40岁的高桥镇沭水二村村民杨清梅专门收购村里老人们做的布老虎,然后组织销售。她的这些布老虎都是在外地做好样子,然后由村里人填充的。一天可以填100多个,在家就可以完成。据说,她之前组织过手绣的布老虎制作,但销量很差,几乎没人买。现在,她的布老虎一般销往北京,或者作为当地景点“天上王城”的旅游纪念品销售。 山西长治的“潞王虎”是刘海兰创出的牌子。她的手艺属于家传,做工精良,基本上延续了过去当地布老虎的基本特征。她先是组织村中10多个妇女一起生产,现在发展为有80多个固定职工的布老虎合作社。同时,在政府阳光工程的帮助下,她既做培训,也帮助妇女再就业。 总的来说,“公司+农户”这种方式,目前也依然处于小规模状态中,也反映了当前布老虎制造初级、分散的市场环境。 采访手记 不少有一定文化自觉的手工艺人,坚持对传统工艺的维护,却在市场面前屡屡碰壁。如何让她们的劳动获得更合理的市场认可,让传统文化的附加值真正得到体现?政府是不是还可以利用如政府采购等其他方式,解决其生存问题,让她们心无旁骛地让传统工艺不粗制滥造或发生变形? 山西省朔州市布老虎制作和保护的坚守者李俊英正联合当地有关部门积极筹建当地的民间文艺家协会,想通过正式组织团结更多的同行来保护和传承当地优秀的民间艺术。但一个民间人士的力量能够推动当地的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吗?个人行为和群体共识的距离还有多远? 通过政府扶持,让艺人心甘情愿地将绝活传给更多人,走集体传承的道路是否可行?这样能否弥补过去家族传承的不足?传承人多了以后,传承人利益、知识产权如何保护? 为什么品牌布老虎黎侯虎门前冷落,而自创品牌的潞王虎相对看好?又为何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结合的变形“威风虎”市场广大,而且效益明显好于前两者?工业化真的能引领传统工艺生产吗?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不少地方在缺少民俗文化背景、当地风俗不在的情况下,布老虎反而发展成当地的一种特色文化产业。民俗“同一化”“复制化”的情况会否影响对文化的认可? 在调研中也发现,有关部门推荐的不少传承人并非最具有代表性和民间认可度的人选。那么,我们在保护、传承这项技艺的时候,是否应当对实际工作提出更实事求是的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