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衣冠服饰 >

霓裳丽影春风情——解读中国古代女子装束(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太原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唇印妩媚 
    唇脂即现在的口红,也叫口脂。战国宋玉《神女赋》写“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说的是女性红唇之美。唐代妇女以粉涂面时,往往将双唇也涂成白色,这样点唇时便可以任意点出各种各样的式样;其中尤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口受青睐,正所谓“樱桃小口一点点”。据说白居易所蓄家伎樊素的嘴形便若樱桃般红艳、娇小,故有“樱桃樊素口”之誉。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赭红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写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唐书·百官志》记载:“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高贵的地位!
    唐僖宗年间,口脂的种类计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共16种,并称为胭脂晕品。
    唐代还有一种花朵形唇式,正如岑参《醉戏窦子美人》中所称“朱唇一点桃花殷”,其上唇中央凹陷明显,唇线夸张呈现两瓣状,下唇另有一瓣。
    额点风情
    孟晖说,花蕊夫人的 《宫词》中,出现过这样一位宫女的形象:“翠钿贴靥轻如笑,玉凤雕钗袅欲飞。”说的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化妆风气,正所谓“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杜光庭《咏西施》),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女性们流行用各种各样的小花片,来贴在脸庞上、鬓发上,这些小花片就被叫做“花钿”,或者“花子”、“面花儿”等名目。你看,这有多好看。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牞又叫“花子”、“媚子”牞一般施于额心。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花钿如何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故又称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花钿亦可丹脂点颊,称为“面靥”或“笑靥”。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而点在嘴角边的即是面靥。
    额黄是又一种古老的美容妆饰,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妆法一为染饰,一为粘贴。据南朝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记载:“张芸叟《使辽录》云:‘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予按:后周宣帝传位太子,自称天元皇帝,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官人,皆黄面墨妆,以是知虏妆尚黄久矣。”由此来看,这种妆法似应引进。南朝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云:“同安鬟里拔,异作额间黄。”唐李商隐《蝶》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温庭筠《照影曲》:“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樨俱含频。”唐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诗:“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禅袖太憨生。”
    春风摇曳总多姿,最是香薰露浓情。多姿多彩的妆容美丽了女人,也美丽了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