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容篇】古鉴映香红 文/李晓勤 “女为悦己者容”,自古已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由此观之,美容化妆术的源远流长应是顺乎人心之举。素面朝天固然是清水出芙蓉的天然表现,浓妆淡抹也不乏锦上添花之妙。传说,早在原始部落时期,黄帝的爱妃女英就曾用白芷来润泽肌肤,美容养颜,以至古代妇女竞相仿效,美容之风日盛。 面上荣华 秦汉时期的许多医书中已涉及了美容的内容,尤其是美容方药及美容方法。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美容作用的药物就有几十种。《黄帝内经》的问世,使美容术有了完整而系统的理论基础。《华佗神医秘传》里载有美容外用复方10则。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美容饮膳方 “甘枯速溶饮”,用以 “利咽喉”、“美声色”。医学家华佗在《中脏经》中推出“疗百疾延寿酒”,用以“乌发、驻颜”。晋代葛洪原著、梁代陶弘景增补的 《肘后备急方》中有美容专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用白米英粉、胡粉、落葵子汁,经过蒸晒,制成紫粉以敷面的美容方法。晋代名医皇甫谧则提出了许多有关针刺美容的方法。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美容之风更是盛行。杜甫的《腊日》诗中说“口脂面药随恩泽”,说明当时涂唇的口脂、美容的面药等美容用品已经作为皇帝恩赐的常用之品。唐代《急备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均设立专篇收载美容方法,其中既有面药、面脂、手膏、澡豆方等外用美容方法,还记载了内服、冰冻、按摩、导引、针灸和磨砂等多种方法。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掺胡粉制成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 “石粉”等等。清初戏剧家李渔认为,当时妇女搽粉 “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 斜红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梳妆时,在女子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弯弯新月形。相传魏文帝曹丕的妃子薛夜来眼角碰伤流血,血痕使之越发美丽,后人效仿,用胭脂涂画,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 斜红,又称晓霞妆。而啼妆流行于东汉,薄施脂粉于眼角下,视若啼痕,故名。历史上最有名的啼妆当属东汉权臣梁冀之妻孙寿所画的啼妆。史书上称她“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以为媚惑。”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