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上谕在当时很有威力,必然加深旗人、特别是满洲人对写诗作文危险性的认识。从这个案例可见乾隆在控制满洲汉化过程中手段的严酷。 从入关到乾隆末年150年间,出于各种动机,到此时汉人编选的清人诗歌选本,就我个人所寓目的就有二三十种之多,然而独独没有专门以满洲人、八旗人诗歌创作为收录对象的选本问世。这是为什么?其根本原因就是皇帝厌恶满洲人搞这些虚浮的东西。旗人自己写点诗文,自己刊刻一下,就周围的小圈子的人知道,一编成选本就显得格外招摇,害怕因此得罪。 然而,乾隆一死,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嘉庆九年(1804),内务府就刊刻了第一部旗人诗歌创作总集――《熙朝雅颂集》。此书共138卷,编辑者最初为满洲正黄旗的铁保,乾隆三十七年进士,也是屡任广东巡抚、浙江巡抚、两江总督的地方大员。乾隆去世五年后,他把编成的“八旗诗”献给嘉庆,不仅未受责备,还受到表彰,并赐名《熙朝雅颂集》。嘉庆皇帝为此书作序说: 夫言为心声,流露于篇章,散见于字句者,奚可不存?非存其诗,存其人也。非爱其诗律深沉,对偶亲切;爱其品端心正,勇敢之忱洋溢于楮墨间也。是崇文而未忘习武,若逐末舍本,流为纤靡曼声,非予命名“雅颂”之本意。知干城御侮之意者,可与之言诗。图但与此函,侈言吟咏太平,不知开创之艰难,则予之命集,得不偿失,为耽逸恶劳之作俑,观其集者应谅予之苦心矣。 虽然为了与祖宗的说法“接轨”,也讲些“爱其品端心正”“崇文而未忘习武”这些空洞的“政治正确”的话,但方向变了。乾隆间的旗人诗何尝没有“品端心正”“崇文而未忘习武”的作品!皇帝之所以鸡蛋里挑骨头就是要刹住满洲“文人化”进而“汉人化”的这股风潮。牢牢地控制住汉化的进程。而到了嘉庆时这股力量控制不住了。 《熙朝雅颂集》标明“钦定”,黄缎子封面,绵白纸作衬,墨色鲜亮,刊刻精美,看起来真是赏心悦目。用现代的话来说,如此高调出版,那时谁知它是清统治者一项重要政策失控的标志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