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湘军统帅的“流水高山心自知”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新浪博客 佚名 参加讨论
曾国藩(1811~1872)率领湘军,攻下天京之后,这位湘军的统帅,成了天下最有权势的人。他是大学士兼两江总督,他弟弟曾国荃是总督,统领湘军最精锐的部队吉字营, 湘军的实力是当时无以匹敌的,直辖兵力十几万,当时满清八旗部队已不堪一击.天下半数督抚出于曾国藩门下,可以说,曾氏集团在打败太平天国之后,声望和实力均达到了顶峰。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被俘后曾自白:如果曾国藩这时选择赵匡胤式的“黄袍加身”,联手李秀成,以湘军为骨干,辅以太平军的余部,问鼎天下,定能所向披靡,谁也挡不住。
    奇怪的是,身处激流中的湘军统帅,尽管兵权在手,各中条件似乎都已具备,但他并没有学统兵陈桥时的赵匡胤,没有“黄袍加身”,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当时的一些明智之士,并不是没有看到对曾家十分有利的大局势,如湘军中,颇有智慧的水军都督彭玉麟,就曾经含蓄地提示过曾国藩大胆举事,就连有些鲁莽的曾九帅,也劝过他哥哥该识时务举大事,湘军中的一些中层统帅,据说也联名上书劝过曾国藩大胆出手,显然,湘军中“黄袍加身”的呼声已不时传到曾国藩的耳边,但这位身处顶峰、权倾一时的统帅,居然写下了“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向部下表明心迹,这是胆怯,是不适时宜,还是另有更深刻的原因呢?
    众所周知,曾国藩是文武大才,素以谋略著称,难道他看不清当时的局势吗?显然不是。他历来所考虑的,比别人更周全,在造反这样重大的事情上,他是不会糊涂的。他之所以在攻陷天京后采取激流勇退的策略,是因为他对当时的全局非常了解,没有造反,实是高明之举。
    首先,攻陷天京后,湘军表面上无敌于先下,但实际上其战斗力已过了鼎盛时期,正江河日下,攻破天京后,彪悍鲁莽的湘勇大肆掳掠,被胜利冲昏了头,只待早日衣锦还乡,享受胜利成果,军心已涣散,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骁勇善战。假定曾家造反,那些湘勇们很难说还能为曾家卖命。
    其次,在曾国藩阵营中,不仅分出了左中棠的楚军一支,而且在湘军之外,又有了本属湘军,但后来却已独树一帜李鸿章淮军,左和李虽然都是曾国藩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但颇有帅才的左、李二人,独撑一面后,未必是曾国藩所能支配得动的,特别是如果曾家造反时,他的这两个得意门生很可能成了他的强有力的对手,作为老师,曾氏深知他的门生们的秉性和能耐。
    再次,历来提防汉人的清政府,对曾氏早有防范。早在咸丰四年,曾国藩攻占武昌,皇帝很高兴,正准备封赏时,就有大臣密奏说:曾国藩一介闲官能招募数万兵众,不是朝廷之福。这提醒清最高统治者:严防汉人掌握兵权。从当时起,清政府就开始防范曾国藩势力。天京陷落,清政府不允许曾国荃八百里红旗报捷,继而赖掉咸丰帝“取江宁者封王”的许诺,只给了一等候的爵位,同时,借追究幼天王洪天贵福逃脱的责任,弹压曾氏,并在天京周围布下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统领的满蒙重兵,对湘军构成合围之势.如曾氏造反,立马遇到清政府的强敌。
    此外,曾国藩不仅要对付满族的军队,即使造反成功了,还要面对太平军残余势力,对付捻军,对付各地的民间武装,以及解决湘军内部的分裂问题,特别是还要对付外国的侵略势力.曾国藩打天平天国很有办法,但对付外国强敌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其实,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旗帜问题,曾氏号称著名理学家,历来讲忠孝,对付太平天国时,他是以湘军的宗亲文化,即儒家的伦理文化来破解太平军的神学文化,所以胜利了,如果他造反,如何举忠孝的旗帜呢?如何号令湘军呢?这是一个大问题,对此,湘军其他将领可能没有想到,但作为熟读兵书,熟知儒家文化的原翰林院和礼部的高官,他是不能不想到的,所以,他也不可能与降将李秀成携手,毁了仁义的旗帜,等于将自己置于必败之地。
    当然,之所以没有造反,还由于曾国藩是一个谨慎小心的人,他宁可“求阙”,也不求全.他有浓厚的忠君思想,他长期写日记,日日三省其身。进士出身而进翰林院做庶吉士的知识分子,与赵匡胤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还是迈不开造反的步伐,不敢奢望“黄袍加身”。
    再说,连年的战事,使很想成大理学家的曾国藩也厌倦了战争了,军事统帅可能本不是他最想当的,攻下天京后,他也不想再战了,可能也不想让湘军,让民众再卷入战事了。
    所以,攻陷天京,他立即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裁掉湘军的精锐部队吉字营,让攻陷天京的前线总司令他的弟弟曾国荃请病假回家,缩减湘军其他团营的人数,奏报恢复因战事停顿的科举,重修夫子庙,重刻《船山遗书》等等,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向清政府伸出橄榄枝,向南京及江南的民众示好,及时改变紧张局势,转向清政府所期待的中兴,所以,他也成了中兴名臣。
    激流勇退,身处政治军事浪峰上尚能巧妙稳退,这就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凶险局势中,他能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说明他在关键时刻,胸有成竹,头脑清醒,他避开了造反,也顺利地化解了危机,这对曾家有利,对湘军有利,对清政府也有利,对于广大民众,免于再卷入痛苦的战事,更是大大的有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