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工后不久的日本”扶桑”铁甲舰, 采用落后的船壳固定装甲和船腰炮房式火炮布置. 舰身中段的船舷上可见船腰炮房的两个主炮射击孔 随着美国南北战争中旋转炮塔在军舰上的成功应用, 使大家认识到, 用具有周向射击能力的少量火炮比沿舷侧布置的大量射击范围单一的火炮更有效, 使用更方便. 随后, 火炮都从沿舷侧布置逐渐改为安装在炮塔内(或船腰炮房内), 这使集中防护成为可能. "英弗来夕白"首次在舰身内设置一个由侧壁装甲, 前后横壁装甲和装甲甲板构成的整体结构, 将炮塔, 弹药库和轮机舱布置在里面, 形如一座装甲堡垒. 而对于空间不大的艏艉, 即便进水也无伤大局, 仅由装甲甲板保护. 这种观点演变到1914年美国建造”内华达”级战列舰时, 提出的设计口号是”要么不要(次要部份不设装甲), 要么全要(重要部份全面防护)”. ![]() 在美国内战中诞生的旋转炮塔 "萨克森"是德国当时最新式的铁甲舰, 排水量七千余吨, 采用12至14英寸装甲包裹舰身中段锅炉和轮机舱以及舱面各主要作战部分, 比"英弗来夕白"轻盈一些. 但同样采用装甲防护集中的”装甲堡”方式, 防护效果并不比"英弗来夕白"差. 但德国人办事一向严谨, 没经过实践检验的东西一般不乱用. 估计是对旋转炮塔的可靠性有所保留, 所以火炮还是采用相对成熟的” 船腰炮房”布置, 除将其中两门主布置在舰艏的梨形炮塔中外, 其余四门都安装在舰身中段一个装甲防护的舱室中, 缺点是火炮射界不够开阔, 而且如有炮弹击穿装甲落入炮舱中, 四门火炮可能同时被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