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农历甲申,8月23日这天闷热的下午里,福州城郊外的马江江面上炮声隆隆,烟雾冲天,法国远东舰队正向株守马尾的福建船政水师痛施毒手。毫无准备的中国军舰上一片混乱,升火、砍断锚链、调转船头、提升炮弹、打开炮门……,然而一切为时已晚,历史有时就是这般残酷,弱肉强食是这一刻的最好诠释。随着时间推移,一艘艘中国军舰起火、爆炸、沉没,带着满腔悲愤和遗憾与江畔的罗星塔诀别,法国军舰上的水兵看来,今天似乎和平日的打靶操演没什么区别。这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次屠杀,这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第一次大海葬。“窝尔达”号上的法国舰队司令孤拔,在轻蔑地看着大火中挣扎的中国旗舰——二等巡洋舰“扬武”号,下令向其进行最后攻击,随着炮声响起,化作一片火海的“扬武”在法国舰队的欢呼声中缓缓下沉。然而,就在这艘军舰沉没的最后时间里,一位不知名的中国水兵爬上桅顶,高扬起一面崭新的龙旗,“舰虽亡,旗仍在!” 烈火中飘舞的战旗体现了中国海军永不屈服的铮铮铁骨,这是一支永远不应被小视的海军。 随着中法战事硝烟散去,1885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上谕,议论奇警地指出“和局虽定,海防不可稍弛”,根据中法战争中的实际教训,得出“……上年法人寻衅,叠次开仗,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应援,何至处处牵制”的结论,虽显略失偏颇,倒也确实基本属实。据此,清政府下定决心“当此事定之时,自以大治水师为主!”,要求各相关的枢臣及地方督抚围绕如何建设、巩固海防,提出切实意见,大有痛定思痛、发奋振作的意思,史称第二次海防大筹议。由这次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中国购买新式军舰的风潮很快被再度推向高处。 中法战争中,担负闽浙、台澎一带海防职守的福建船政水师损失最重,马江一战几近全军覆没。随着海防议的兴起,战时曾被法国势力染指,战后又因船政水师元气大伤而防御薄弱的台湾、澎湖的海防事务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为加强台澎防务出谋划策,直隶总督李鸿章从海军经费紧张等角度考虑,认为短时间内中国财政无力负担再增购大型铁甲舰,而提出订购几艘“济远”式巡洋舰部署于闽台的设想。议上,随即得到回应,8月4日清政府电告李鸿章“著照‘济远’式快船定购4艘,备台澎用,即电商英德出使大臣妥办”,电报末尾竟出人意料地捎带一句“船价户部有的款可拨”,意思是这4艘新式巡洋舰将全由中央财政买单。在晚清政治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在危机没真正发生前,众人大都熟视无睹,高唱盛世凯歌,而危机发生过后则总会做一段比较高效的补救工作,但却无法持久,随着危机带来的阵痛逐渐散去,又会渐渐睡着,归于沉寂。此时正值中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战争失败所带来的刺激尚未过去,因而清政府在购买新式军舰上能做出如此果断干脆的决策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种可谓不见黄泉不落泪的行政风格,以及政策始终无法持久贯彻到底的弊端,在此后很快便又体现出来,直至最终上演了威海熸师的悲剧。 “济远”级巡洋舰是李鸿章为充实创建中的铁甲舰队,而于“定远”级铁甲舰开工后不久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的军舰,属于那个时代世界上最新式的穹甲巡洋舰之一,也是德国设计建造穹甲巡洋舰的肇始。在当时,这艘尚未回国的新锐军舰是李鸿章掌心里的宝贝,曾在很多场合炫耀,例如福建船政上奏请造钢甲军舰“龙威”时,李鸿章就曾援引“济远”之例进行对比,将福建船政设计的钢甲舰批评得体无完肤。根据最初的设想,北洋原准备购买4艘“济远”级军舰,但受困于经费短绌,只订造了首舰“济远”1艘。恰逢中法战事结束,第二次海防大讨论兴起,李鸿章此时又抛出建造“济远”级穹甲巡洋舰的提案,尽管名义上是说为加强台澎海防而购买,但总不免让人想起第一次海防大讨论兴起后,李鸿章鼓动沿海各省大批购买蚊子船,最后又通过运用老辣的政治手腕,汰旧换新,将各省购买的新锐一并划入北洋名下的往事。 订购“超勇”级军舰后不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因与李鸿章关系恶化,而受到排斥,绝缘于中国的海防事务。阿姆斯特朗公司为使自己的生意不受影响,则绕过赫德,直接派出推销员到中国承揽业务,英国驻华公使也通过在中国高层官场中的关系,重新恢复中国人对英国军舰的信心,以及恢复英国对于中国海防建设的影响。可能正是因为此,虽然痛快地答应出钱购舰,但李鸿章向德国订购4艘“济远”式军舰的方案,被清廷更改为“电商英德出使大臣妥办”,朝廷中那些与英国人交往密切的大臣显然起了作用。 接到电谕的当天下午,李鸿章即分别转电中国驻德、英公使。给驻德公使许景澄的电报中,李鸿章要求新军舰完全沿用“济远”的设计,尽速订造2艘,必须保证航速达到16节。而在给驻英公使曾纪泽的电报里,虽然指令在英国船厂订造2艘军舰,但必须也完全使用德国的设计,并特别强调,大小火炮、鱼雷等兵器,乃至铁甲都将在德国订购和验收,“以归一律”。实际表明不想使用和吸取任何英国的新舰型、新设计,只不过是将2艘“济远”式舰体的建造分包给英厂,以应付朝廷中那些受英国人影响的枢臣,由此可以看出李鸿章对于将订单分给英国人实际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蚊子船、“超勇”军舰着实是让北洋大臣对英国人恼火不已。不知是出于巧合,还是刻意安排,第二天上午,以前日电报未说明白为由,驻英大臣曾纪泽又接到一封来自天津直隶总督衙门的电报,简明的电文再度强调要在英国造的是2艘“济远”式军舰。 驻英公使曾纪泽 曾纪泽,字劼刚,是李鸿章的恩师曾国藩的长子,自幼即在父亲引导下接触洋务知识,因承袭一等侯爵位,又被称为曾袭侯。1878年开始曾纪泽长期担任出使欧洲的职务,在中俄边界问题谈判中,据理力争,维护了国家利益,一时名满天下。如同其名字一般刚直,接到李鸿章明确的要求订购“济远”的命令后,曾纪泽并未立刻遵照行动,而是慎重地咨询技术专家,调查确认“济远”的设计是否先进,增购“济远”式军舰的计划是否科学。很快便有了结果,1885年8月15日,避开直隶总督李鸿章,曾纪泽直接电告总理衙门,称据当事人海军军官刘步蟾讲,之前订购的“济远”号军舰上重下轻,存在设计问题,申请延缓订购“济远”式巡洋舰的计划,等正在大海上航行的“济远”号军舰回国后,“察其利弊”,再做决策。 得到消息后的李鸿章十分不快,本来只是让照样在英国订造2艘应付即可,没想到曾纪泽竟做如此措置,但是对恩师的爱子又不得不留几分情面,强压怒火,第二天一早即致电驻英、德公使,先作了一段表皮文章,让“将‘济远’图式交英海部员及有名大厂,详细考订,是否上重下轻”,之后随即话锋一转,点出了真实目的,武断地痛斥“刘步蟾语不可靠”,要求“速商订购造”,称“济远”号军舰回国路程还有2月之久,“不必待”。将曾纪泽的质疑一点不剩地予以否决,坚持原议。孰料,再出李鸿章意外,曾纪泽竟然真的就去找“英海部员及有名大厂,详细考订”了,随即称据英国设计师怀特说,“‘济远’名快船而不快,有铁甲而不能受子”,话虽直率,但确实也道中了“济远”级军舰存在的一些弊病。无可奈何,李鸿章遂电商受命在德国订购军舰的驻德公使许景澄,要求针对“济远”存在的问题,让伏尔铿造船厂修改完善,同时仍然坚持最初的想法,排斥英国设计,提出等德国的完善方案提出后,在英国照式造2艘。最初获取了难能可贵的国家购舰经费后,由于担心拖延日久,经费会被他处挤占挪用,李鸿章一直希望从速签订造舰合同,以免别生枝节,因而在购买4艘新舰的过程中显得风风火火,决策过于草率、匆忙。受曾纪泽认真的办事风格影响,中国购买新式巡洋舰的计划开始了有益的修正。 根据许景澄的要求,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很快提出了两种补充方案,一种是在“济远”级原设计基础上进行改进,将穹甲甲板的安装位置升高5英寸,以使穹甲中央隆起的部位高出水线,另外针对载煤不足的缺陷,将煤舱加大,军舰也相应加长8英尺、加宽1英尺,吃水加深6英寸,而维持原航速不变,造价为300万马克,仍属于穹甲巡洋舰范畴。而另外一种方案在当时则相当之前卫,是与“济远”级完全不同的全新设计,这种军舰拥有如同“定远”级铁甲舰一般的铁甲堡,水线带装甲厚度上部为8英寸,下部6英寸,煤仓容量300吨,造价为295万马克,属于当时各国海军中罕见的新式军舰,铁甲快船——装甲巡洋舰。引人注意的是,此前德国并没有任何设计、建造装甲巡洋舰的经验,抛出这个方案,看来又想用中国的钱来做试验。 装甲巡洋舰(armored cruiser),是19世纪中期以后,世界舰船领域绽开的一朵奇葩。蒸汽战舰时代开始初期,只要装有水线带装甲的军舰一般都被统称为铁甲舰,只是根据吨位大小不等,而区分成一等、二等铁甲舰,因而日本早期的“比睿”、“金刚”、“扶桑”等军舰虽然吨位较小,仍因拥有水线带装甲而被归入铁甲舰一类。同时期的巡洋舰,起初并没有装甲,后随着设计的不断演变,逐渐开始增加防护,在用装甲甲板提高巡洋舰生存力的同时,英国海军率先提出在巡洋舰上使用水线带装甲的设想,但这种设计被认为对于当时只用于侦察、巡逻等辅助任务的巡洋舰过于奢侈,全无必要,而且还会加大军舰的重量,影响航速,因此遭到英国海军部否定。 对于拥有大量一等铁甲舰的海上霸主英国来说,增加一种带有水线装甲防护的巡洋舰确实没有过多吸引力。然而对海军实力单薄的国家而言,则意味着可以让造价较低的装甲巡洋舰来充当铁甲舰的角色,以较低的成本扩充海军实力。对海洋充满野心,但苦于国力不充,无法大量建造铁甲舰的俄国人最早领会到这一点,1870年,俄国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线带装甲巡洋舰“General Admiral”,这级军舰和早期的巡海快船十分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沿水线带装备了铁甲。在用以摸索技术的水线带装甲巡洋舰问世后不久,俄国人在后续的军舰上引入了铁甲堡设计,一时间,世界舰船设计领域发生了不小的震动,原本巡洋舰只是辅助舰种,现在居然装上了类似铁甲舰的装甲,对比穹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虽然成本较高、航速不快,但是却有强大的生存力,可以胜任海战主力舰的角色,其实用价值不言而喻。自装甲巡洋舰诞生始,与其设计原理相近的二等铁甲舰的分类逐渐不再被使用,2种舰型归于一流。 可能因为对这类刚问世的军舰不了解,或者是为了急于定议,李鸿章并没有过多留意这种与“济远”级军舰完全不同的装甲巡洋舰,而是选择了提高装甲甲板安装位置、加大煤舱容量的“济远”改进型,随后立刻指示驻德公使许景澄与伏尔铿船厂签订订造2艘巡洋舰的合同,并与福州船政函商,由船政派匠首陈和庆,以及艺徒裘国安、曾宗瀛前往德国,分别担任即将建造的新式巡洋舰的验料和监工。同时,将选定的方案告知曾纪泽,要求在英国照式建造2艘。1885年9月18日,经过谈判,许景澄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草签了2艘“济远”改进型军舰的订造合同,第一艘造价300万马克,约定1887年1月20日前完工,第二艘经过讨价还价,降低了6万马克,约定在1887年4月20日前完工。2舰所有价款分3次支付,首批于9月26日通过汇丰银行汇至德国。另外连同在英国的2艘巡洋舰所需的火炮也一并在德国订购,价格4万4千英镑。不久在英国的2艘巡洋舰的合同也签订。 然而就在4艘“济远”改进型巡洋舰即将开工之时,10月15日,主持海防建设的醇亲王奕譞收到2封来自海外的书信,内容均是批评“济远”号巡洋舰的设计,认为该型军舰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当时国内对经手订造“济远”号巡洋舰的原驻德公使李凤苞的批评之声,也逐日高涨。此时醇亲王奕譞刚刚主持海防工作不到3天,对于这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一时手足无措,索性小心为上,致函军机处,通报“济远”号设计问题过多,要求4艘新式巡洋舰绝不能仿照其建造。 当时一直较为关注新式海军建设的慈禧太后很快也得到了消息,认为这拿不准的技术争论,应谨慎从事,主张对李鸿章一力推荐的“济远”式军舰予以否决,毕竟这4艘军舰是由中央出资建造的。10月16日,慈禧太后下懿旨:“闻‘济远’快船不甚合式,应暂缓照式建造。著曾纪泽、许景澄于著名各大厂详加考察,何式最善,电奏候旨遵行”。随后光绪皇帝又颁布谕旨进行补充,严令曾、许二人,“必须亲历大厂,详加考察,仿照西国通行有效船式建造”,“将来造成后,如不得用,惟该大臣等是问”。至此,争议颇多的“济远”式没人再敢提及了。 驻德公使许景澄 许景澄,字竹筠,浙江嘉兴人,虽然是科举出身的传统文人,但是思想却较开通,出使德国期间,参与了大量与舰船、军火订购相关的工作,以对工作极为负责的态度,通过自学,掌握了大量西方近代海军、造船知识,事后其在柏林使馆编撰的《外国师船图表》,资料翔实、议论精辟,是近代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世界性的海军年鉴,在中国兵书发展的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与李鸿章不同,许景澄自始即对德国伏尔铿船厂提出的第二种方案大感兴趣,脑子里一直念念不忘装甲巡洋舰的身影。清廷的严令,恰好让许景澄得到了独立按自己想法选订新军舰的机会,很快一种新式巡洋舰的方案便被提交了出来,这便是后来著名的“经远”级装甲巡洋舰,德国装甲巡洋舰的开山之祖。 “经远”舰 德国伏尔铿船厂提交的“经远”级装甲巡洋舰方案,仍然是由该厂的总办鲁道夫·哈克设计,此公之前已经连续为中国设计了“定远”、“济远”2级军舰。新设计的“经远”级装甲巡洋舰,正常排水量2900吨,长82.4米,宽11.99米,最大吃水5.11米,主尺度大于“济远”级穹甲巡洋舰,但吃水相近。动力系统采用的是2座先进的卧式三胀往复式蒸汽机,配套使用4座分别安装于2个锅炉舱内的燃煤锅炉,锅炉单个重38吨,底座长约18英尺,宽约11英尺6英寸,蒸汽机汽缸直径分别为33.5英寸,45.5英寸,66.5英寸,活塞行程29.5英寸,2座蒸汽机通过主轴各驱动一个直径4米的铜制螺旋桨,功率4400匹马力,航速16节。(一说功率5000匹马力,航速15节)“经远”级军舰的煤仓容量显然是记取了“济远”的前车之鉴,增加至320-350吨,大大高于“济远”舰230吨的煤仓容量,因而“经远”设计时只设置了一根桅杆,完全没有考虑使用风帆索具。 作为德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因为带有不确定的技术尝试特点,“经远”级军舰舰体构造上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可以认为是综合了德国“萨克森”、“胡蜂”以及中国“济远”级等军舰设计元素的产物。国内以往通常认为,“经远”级军舰主甲板上有一层纵贯全舰的甲板室,其实这是对“经远”级军舰资料掌握不充分而造成的误解。实际上,“经远”级军舰只设计有首楼,位置在舰首至主炮台的前沿之间,首楼和首楼顶部甲板的主要用途是起锚作业,装有锚绞盘、吊锚杆等设施。至前主炮台后,首楼顶部甲板两侧各有梯子连接到主甲板,但由于“经远”级军舰主甲板两侧装有与首楼甲板齐平的舷墙,从侧面照片看起来很像是连为一体的,以至一直一来被误认为主甲板上有大片甲板室,实际只要把握好首楼侧面有舷窗这一特点,就很容易区别出首楼和舷墙各自的范围。 舰首露炮台之后,有一座很大的平台横跨在两侧的舷墙之上,平台前左右3面设有胸墙,以保护在平台上活动的人员。平台上,前部是“经远”级军舰的装甲司令塔,司令塔内底部与下方的露炮台相通,这是战时的指挥所,内部装有带水压助力的8柄舵轮。在司令塔后面不远,是一座木质构建的小屋,内部设有信号旗柜,是“经远”级军舰的信号旗室。司令塔与信号旗室顶部又有一层露天平台,装备罗经、车钟等操舰设备,称为露天舰桥或罗经舰桥,是平时的操舰指挥场所。 “经远”级军舰的主甲板是水兵活动的主区域,各类设施相对简洁,其中最大的建筑物,是高耸的单桅、双烟囱,这也是该级军舰重要的外部特征。这种从1868年起就在德国军舰上经常出现的布局模式,之前曾在“济远”级军舰上运用过,它的主要弊病是,前方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势必会导致后部桅杆桅盘里的工作环境变得恶劣,而“经远”级军舰桅杆之前的烟囱有2座,桅盘被烟熏火燎的程度必定会加倍。 为保护在主甲板上活动的水兵,舰体中部的主甲板两舷,设置了高过人头的舷墙提供遮护。舷墙内部为中空结构,平时每天早晨水兵都会把折叠好的吊床放到里面存放,这些吊床既可以作为救生用具,因为一个捆扎得很好的吊床,据说能在水里漂浮数个小时之久,而战时,舷墙和它里面的吊床又能起到一定的防弹作用。横跨舷墙之上,前后分别有3组门式搁艇架,存放“经远”级军舰所需的各类小艇,与之配套,桅杆底部前后则分别配有一根体积很大的吊杆,用以吊放上面的舢板小艇。而就在桅杆部位,“经远”级军舰舷墙外侧左右各装饰有铜制的舰名牌。军舰中部高高的舷墙延伸至舰尾附近后陡然降低,在高舷墙的末端搁置了一座平台,上面装备有1座标准罗经,这是军舰的尾部指挥台,相应的在桅杆后部还有一座备用的双联人力舵轮,这套系统主要作为备用的指挥所使用。 “经远”级军舰的装甲防护是她之所以成为装甲巡洋舰的主要原因,军舰中部仿照了“定远”级军舰,用“竖甲”四面围成一个防御坚固的空间,称为铁甲堡,炮台的旋转机构、弹药舱、锅炉、蒸汽机等要害部位都被设计在这个区域内。铁甲堡的厚度十分惊人,最厚的部分竟达到9.5英寸,但是这全有上中下三段装甲拼成的防护(最上方的一圈厚度为9.5英寸,其下两圈分别为5.2英寸),整个高度只有区区5英尺11英寸,实际防护面积十分有限,这可能是因为2900吨的小型军舰无法负担过重的铁甲,而作的无奈设计,德国设计师心中的想法可能是想要尽量压缩铁甲堡的高度,将细长的装甲敷设在军舰最要害的部位,以减轻装甲重量。 但是,实际上“经远”级军舰的铁甲堡设计的位置过低,正常排水量时,铁甲堡的上部也只不过和水线略平甚至偏低,很难保护水线以上的舰体,满载时则更可想而知。此外由3段装甲拼接而成的铁甲堡,并没有像以后的战舰装甲列板那样采用互相噬合的制造工艺,一旦接缝处中弹,很可能会造成装甲带破裂进水的可怕后果,因此,“经远”级军舰使用的窄而厚的铁甲堡实际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第一次尝试设计装甲巡洋舰的德国,技术不成熟的表现。 在中央铁甲堡的前后,军舰首尾还各安装有一段穹甲甲板,穹甲中央隆起的部位厚度为1.5英寸,而两侧斜入水线下的部分厚度为3英寸。虽然吸取了“济远”的教训,将穹甲的中部隆起提升至水线之上,解决了一旦水线处中弹进水,穹甲会被海水完全淹没的弊端。但同样因为考虑到控制全舰重量等问题,穹甲的厚度显得过于单薄,不由得让人对其防护能力表示怀疑。 此外,位于军舰前部的主炮露炮塔胸墙使用了8英寸的装甲,值得一提的是,“经远”级巡洋舰的主炮露炮台上,没有再沿用“定远”和“济远”级那种闷罐一样的穹盖式炮罩,采用的是厚度1.5英寸的后部敞开式炮罩(或称护盾),这一处重要的改进,也是英国发明的后部敞开式炮罩第一次被德国模仿。熟悉19世纪军舰结构的人都明白,当时的军舰一般都还有一处重要的装甲防御部位——装甲司令塔,“经远”级军舰的装甲司令塔护甲厚度虽然达到6英寸,但一处细小的不慎,给这个重要的心脏部位埋下了隐患。早期中国军舰上司令塔的观察窗,都是类似碉堡枪眼的开口,每个开口宽度不大,防护效果较好,但视野却不太理想。而“经远”级军舰的司令塔则改换了另一种样式的观察窗,司令塔的顶盖和塔壁通过几根安装在司令塔内侧的柱子相连接,顶盖和塔壁之间留出一定高度的空隙,这条隙缝便成了整通式的观察窗,除了几根直径不大的柱子外,横向再无其他阻隔,因而视野相对开阔得多。但这也意味着,很多稍小的弹片甚至小口径炮弹,很有可能就会顺利地飞入司令塔内部,而遇不到任何阻挡。 “经远”级军舰的武备布置较有特点,是典型的船头对敌思想的产物。主炮安装的位置与“济远”相近,火炮型号也相同,采用了2门1880式210毫米35倍口径克虏伯钢套箍炮,双联安装于舰首的露炮台内。副炮为2门1880式150毫米35倍径克虏伯钢箍套炮,型号与“定远”、“济远”等舰装备的同口径火炮相同,这4门大炮可以通过电发装置实现齐射,可以想见4门火炮全部转向舰首方向时,会产生如何猛烈的炮火。 “济远”级军舰副炮采用的是耳台布置法,即将火炮分装在军舰舷侧的耳台内。耳台,现代称舷台,指的是军舰舰体上凸出舷外的火炮安装平台,这种设计由法国最先发明和投入实用,好处是安装在其上的火炮可以获得较大的射界,“经远”级军舰是德国军舰上使用耳台设计的开端。安装在耳台内的2门150毫米克虏伯火炮,各自拥有135度的开阔射界,除可转向军舰前部发射外,对军舰的侧后方向也能提供一定火力支援。 历来争议最大的是,“经远”级军舰除了2门210毫米前主炮和2门150毫米副炮外,在尾部竟然没有安装大口径的尾炮,出于对这一设计的难以理解,现代很多文章对此倍加批评,认为德国的此种设计相当失策。但这实际是因对19世纪后期海军战术、舰船设计,以及“经远”级军舰火力安排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读。 19世纪中期,受意奥利萨海战影响,横队阵形大行其道,受到各国海军重视。这种作战模式的基础规范是“船头对敌”,即排成横阵的各舰必须保持将舰首指向敌方,这样有利于减少己方的被弹面积和中弹概率,也便于军舰规避敌方炮火,同样这种阵形也利于发扬冲角战术。因此这种战术对军舰前部炮火提出了特别要求,加强军舰舰首方向火力,是那个时代舰船设计、尤其是用作海战主力的铁甲舰设计时的重要原则,点算一下当时各国在船头对敌思想下诞生的主力战舰,无论是“英弗莱息白”还是“萨克森”,或是“杜里奥”,都没有大口径尾炮的设计(中国军舰“定远”是个特例,但同样“定远”也采用了将主炮分列军舰2侧的斜连炮台布置法,以使船头对敌作战时能同时得到4门305毫米巨炮的火力)。所以,同样受船头对敌思想影响的“经远”级,偏重军舰前方火力的设计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偏重军舰前方火力,并不是说完全把军舰的后部放弃为火力真空。“经远”级军舰的舰尾方向,除可一定程度获得2门安装在耳台上的150毫米火炮支援外,在舰尾狭小的空间里安装了大量小口径火炮。其中包括2门75毫米口径的克虏伯舢板炮、2门47毫米口径的重型哈乞开司速射炮、2门37毫米口径的哈乞开司五管连珠炮,这6门火炮共同编织起了“经远”级军舰舰尾方向的密集火网,虽然火炮口径不大,攻敌不足,依据那个时代海战的特点,用于自御还是绰有余裕的。 在有关“经远”尾炮的讨论中,常有既然能在舰尾布置大量小炮,为何不能改为布置1门大口径尾炮的质疑,这一点需要从“经远”级军舰的舰尾结构进行剖析。“经远”级军舰舰尾主甲板之下,就是军官们聚会、用餐的会议室,小炮因为结构简单,可以直接架设在船边或者舷墙下,对甲板之下的军官会议室没太多影响。但是倘若要在这个部位安装大口径火炮,复杂的旋转、扬弹机构势必会透过天花板捅进下面的军官会议室里去,而且这层天花板的强度是否能够支撑大型火炮和火炮发射时的巨大后座力还是个未知数。从当时的军舰设计惯例来看,如果真的必须要为“经远”级军舰布置大口径后主炮,唯一可行的方案是在军舰后部主甲板上增加一层尾楼,将后主炮安装在尾楼之上。这一设计的先例是,在参考“萨克森”原设计的基础上,“定远”级军舰增加了尾楼的设计,再在尾楼之上安装了150毫米口径的尾炮。但是如果“经远”真如此添加尾炮,造价势必上涨,军舰的吃水必然超过李鸿章的要求,最初的舰体设计能否承受如此大的额外负载,也是很大的问题。戴着镣铐跳舞的德国设计师有时也有难言之隐,毕竟船东方的要求是要尊重的,万一军舰的设计改得不合船东的胃口,那才是得不偿失。 除了集中安装在舰尾的一批小口径火炮外,“经远”级军舰桅杆的桅盘里还安装有1门哈乞开司五管连珠炮,用以居高临下俯击敌方军舰舱面上的目标,以及抵御高速逼近的鱼雷艇。此外,“经远”级舰首仍装有那个时代军舰特有的武器——撞角,军舰上还配备有李鸿章青睐的鱼雷兵器,4具鱼雷发射管分别被布置的首尾和两舷,值得一提的是,军舰首部的鱼雷发射管位于撞角之下,属于水下发射管。 “经远”级军舰还配备了大量在当时可谓非常现代化的设备,全舰的照明完全实现了电气化,总共安装有250盏左右的电灯,以及2具照度为40000枝烛光的探照灯,所有电气系统的供电,由舰内的2台发电机提供。另外在损管设备上,经远除了配备有离心式主水泵外,还配备了一台每小时最大抽水量120吨的唧筒式辅助水泵。 西方报纸上刊载的“经远”级军舰图画 综合来看,“经远”级军舰的设计方案,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缺陷,但较之最初的“济远”级军舰已是大有进步。如果考虑到这型军舰是德国在没有任何前例可援的基础上,独立作出的开创性设计,那这型军舰在世界舰船发展史上的地位则更应得到肯定。根据伏尔铿厂的报价,每艘装甲巡洋舰比最初议定的“济远”改进型贵47万马克。许景澄满怀信心提出了装甲巡洋舰方案,李鸿章对此也非常满意,甚至后来曾要求曾纪泽给“致远”级军舰也加装水线带装甲,但未曾料到,新巡洋舰的订造还会再度掀起波澜。 原因来自大海中的英伦三岛,一向不太看好装甲巡洋舰的不列颠的舰船设计界,根据英国海军的观点,认为巡洋舰的重要价值在于高航速,极不赞成德国设计的装甲巡洋舰,觉得这样造出来的军舰,航速不如传统的穹甲巡洋舰,而防护能力又比不上真正的铁甲舰,非驴非马。受此影响,驻英公使曾纪泽对装甲巡洋舰也不看好,反复与许景澄争论,称“断不能制一船兼擅铁甲、快船之胜”,而许景澄则始终坚守水线带装甲优于穹甲,装甲巡洋舰生存力更高的观点,双方开始了一场激烈的大辩论,几近相持不下。后经李鸿章统筹考虑, “海军甫设,不妨并存其式,他日驶行日久,利病自见,再专择其一推广仿造”,决定做出让步,一碗水端平,在英、德分别购买穹甲和装甲巡洋舰,草草平息了这次英德巡洋舰之争斗。 根据李鸿章指示,许景澄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修订了原合同,改为建造2艘“经远”级装甲巡洋舰,即“经远”、“来远”号军舰,英文译名King Yuen、Lai Yuen。而曾纪泽则在英国订造了2艘穹甲巡洋舰。从中国提出订购新巡洋舰开始,德国人就深切体会到英国人在背后较劲比赛,“‘曾纪泽受到英国人的影响,在怡和洋行和英国驻北京公使馆的支持下,竭力阻挠向伏尔铿造船所和德国其他造船厂继续为中国海军订制船只。曾侯曾宣称伏尔铿为中国政府制造的装甲舰完全不能使用,经不住海上风浪,这些言论虽未能产生阻挠向伏尔铿造船所继续订制两艘船只的结果,但却引起一定程度的不安……”(德国驻北京公使馆档案,2916·137),明白英德两国间这次造舰竞赛会对各自国家将来的军舰出口带来重大影响,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亲自过问了2艘“经远”级军舰的建造,指出“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的订货具有重大意义”(德国驻北京公使馆档案,2916·101),要求以德国海军部参与监工,在德国政府的集中关注下,2艘“经远”级装甲巡洋舰的建造过程一切顺利,分别于1887年1月3日与 3月25日竣工通过测试,均比合同约定的完工日期提前。 (责任编辑:admin) |